封窯
走向環保古建筑
“赤土要人工挖,不摻雜,挑選越純的才越好。”邱元卷在窯頂上巡視,他的妻子從摩托車后架上扛下一袋粘土,填到低洼處進行夯打。大嫂用閩南話接茬:“我們這里不像別的地方,用機器燒磚什么樣的垃圾土都用。”她跟筆者算了筆賬,“租牛踩土花了1000元,自家的窯離公路遠找別人租也要500元到800元,一窯瓦片能燒6萬片,成品率只有90%,全部收入約4萬元,還沒包括沒有土的人要找別人去買土的錢。”
為了方便外地客戶看瓦片和購買瓦片,村里在1970年代通公路后,大部分的瓦窯都集中到路邊來。瓦匠們在河里撈取細沙,在山腳割茅草,在窯洞外搭帳篷,純手工用柴草燒制的土瓦只此一處在保留堅守,用戶有本地的,但是多數瓦片被德化人買走。
47歲的邱元增是村干部,閑時也跟人一起做瓦片。據他介紹,村里人以前都會做瓦,所有的收入就靠賣瓦片,有3座大山的土被取走后剝了一層皮。現在,大家惜土如金,自家地里的紅土都留著自己用。
在一邊的同伴調侃。1982年村里開始規模生產,1986年銷售青瓦700萬片,那時100片土瓦賣6元,現在賣到80元。“我們的好土都蓋在了你們住的房頂上,給大家擋風遮雨做奉獻。”
路邊堆滿了柴垛,菜地的擋墻由廢瓦坯碼成。一路上山青水綠,高大的馬尾松和盛開著白色花朵的油茶樹,密密麻麻地覆蓋著山包。這里的人們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做瓦片雖然需要大量取土,可水土流失卻極少發生,他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邊開采邊治理,誰開采誰負責治理。
認識的高度也許源于祖先的睿智和良俗的傳承。張墘有5個自然村200多戶,村民清一色姓邱。他們過去是否以做瓦片為業不得而知,族譜記載是晉永嘉二年(308年)與林、陳、黃、鄭、詹、何、胡等八姓,從河南光州固始縣攜眷入閩的。先祖邱海三因拒交苛捐雜稅牽連通族,明洪武元年(1368年),百余人慘遭官府殺戮。宋度宗朝的士大夫邱七,致仕后遷張墘建河南堂,至今傳衍30多代。
離開村子時,正好趕上兩位外地來的客戶找邱元增下訂單。他們來自晉江,經人介紹后慕名到現場看瓦片。他們那里正準備修繕古建筑,需要用手工制作和柴草燒制的粘土瓦片,厚度3厘米,要普通瓦片5片那么厚。張墘的土瓦沒有白點和紅斑,并且不會吃水,原始的制作除了能夠保持建筑的風貌,同時可以確保木頭房頂不腐爛。也許,在鋼筋混凝土為主導的建筑時代,只有土瓦這樣的材料才能夠讓建筑存活得更長久,古老文化繼續傳承。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