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柴燒土瓦:曾經風靡城鄉的古物
踩土
粘土打坯,高溫燒制,色如青天,蓋在屋頂上鱗光閃爍,瓦片曾經風光無限,風靡城鄉。然而,隨著新型建筑材料的興起,它逐漸退出了今人的視線。為了記下這個熟悉的物件,筆者百般尋找,終于在冬至節氣前的12月20日,在大田縣華興鄉張墘村發現其蹤跡。
大田瓦片燒制史
歷史極易被書寫者忽視,最熟悉的事件往往最容易被熟視無睹,比如瓦片。自古以來,有哪座房屋建成后不要瓦片擋風遮雨?查遍三明的志書和文史資料,竟沒能找到詳細答案。
大田的手工業和作坊在明清時期有制瓦行業,史料印證:明天啟三年(1622年)四月十一日,雷雨大風,民屋瓦皆飛;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廿一日,大風拔樹,屋瓦皆飛。當地人因地就近生產,用木頭搭建屋架,取粘土燒制屋瓦。可是在1928年編撰的《大田縣志》里,物產有谷、貨、蔬、果、藥、木、竹、花、草、畜、毛、羽、鱗、介、蟲、礦等16個屬323種,卻沒有留下關于瓦片的只言片語。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