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12月29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張旭陽 通訊員嚴瑾)市群眾藝術館作為承擔公共文化服務、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導性業務單位,在福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擔當重要角色。該館在市文廣新局領導下,開展了組織各種群眾文化活動、文藝賽事、公益性藝術培訓,以及非遺的挖掘、保護、傳承等大量工作,2008年以來,連年被文化部評為“一級文化館”,今年,“文化惠民·六進”品牌活動又被評為文化部“基層文化志愿服務示范項目”。
打造群眾文化品牌
近年來,市群藝館以八大群文活動品牌為載體,做好各項活動的組織策劃,實現品牌提升。
“走進美的小區”活動始于2004年,每月將精彩文藝節目送到市民家門口。2013年,拓展為“文化惠民·六進”品牌活動后,又延伸到社區、農村、校園、軍營、企業、廣場,受益群眾達數十萬人次。
經過10年發展,福州市已有數百個城鄉“激情廣場大家唱”活動點,參與群眾數萬人,成為全國群眾文化活動的典范,被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岡特·鐵馳譽為“合唱的天堂”。它還入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被文化部授予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類“群星獎”,成為福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構建海西經濟區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
新福州人歌手大賽(原市外來工作者歌手大賽)始于2000年,曾獲文化部“全國農民工文化服務示范項目”、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項目類“群星獎”,影響力逐年提升。已有數千名新福州人在這個舞臺上展示才華,許多優秀選手成為省市專業文藝院團演員。
九日臺音樂廳是我省第一座經嚴格建筑聲學設計的高雅音樂演出專業音樂廳,去年10月,該館重點打造的“相約九日臺”周末音樂會啟動,全年推出近百場音樂會,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市群藝館具體執行的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匯聚了兩岸精彩民俗文化與非遺項目。近年來,該活動凸顯海峽元素,今年參演演職人員逾2000人,現場群眾近5萬人次,被國臺辦列為年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
該館落實“非遺保護從娃娃抓起”,推出非遺校園行活動,反響強烈。
該館承辦的福州市合唱音樂節影響力不斷提升,從首屆的近千人參與,發展到如今的近萬人參加。
“文化志愿手拉手”是該館打造的志愿服務品牌,目前注冊的志愿者近1.5萬人,服務基地380多個,開展活動逾千次,累計受益人數十多萬人次。
市群藝館還組織開展眾多群文活動、賽事,如少兒歌手大賽、少兒故事大王比賽、福州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福州話大賽等。
開展公益藝術培訓
市群藝館探索公益性培訓創新模式,吸納有專業優勢的社會培訓機構成為其藝術培訓示范基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并結合館辦團隊排練等機會,面向社會開展公益藝術培訓。今年,該館公益性文藝培訓授課累計5200課時,受訓群眾21萬多人次。
該館的公益藝術課堂開展涉及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書法、語訓等,今年累計授課3100課時。在原有農村偏遠小學的基礎上,今年該館又分別在藝術門類缺乏的3所城區學校增設民樂、合唱、舞蹈培訓。
今年,該館又在市區、閩清、連江、閩侯、長樂舉辦鄉鎮及農村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培訓班,培訓800多人。
提供數字化服務
市群藝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已彰顯成效,已開設官網、非遺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專人負責建設與管理,提供快速、便捷的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今年,該館微信平臺已發送260多條公共文化服務信息,關注用戶數近13萬人。
該館建立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節目資源庫,除“文化惠民·六進”“文化志愿手拉手”活動外,非遺進校園項目也以學校點擊訂制的形式實現對口配送。
此外,攝影賽、書法大賽、惠民演出、展覽、講座等活動資訊均由數字平臺發布,各類群文活動也是在線評價反饋,面向社會的公益課堂也采用微信公眾平臺自主報名。
推進非遺傳承保護
近年福州市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和傳承人命名認定與扶持機制,分別申報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15項、52項、116項,國家、省、市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分別為15人、81人、132人。去年,福州市公布了首批25家非遺傳承示范基地,今年復查評估全部合格。
該館開展“非遺校園行”系列活動,并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群眾文化活動結合,通過海峽青年節、文化遺產日以及“文化惠民·六進”活動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展示宣傳。明年,該館還將著手開展非遺數據庫建設,加強對非遺信息資料的保存傳播和研究。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