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時:
赴金大陸劇團掀熱潮
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前身系1931年由金門人和同安蓮河人合股接管的天福興戲班,故取金門之“金”字、蓮河之“蓮”字,加上以示吉祥的“升”字。曰“金蓮升”,延續至今。
回憶起自己幾十年的從藝生涯,吳晶晶覺著最難忘的還是1994年的金門之行。金門與廈門僅一水之隔,高甲戲曾是兩地民眾共同的記憶。在金門,高甲戲被稱為“大陸戲”。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金門尚有古寧頭金寶春高甲劇團等,后因戰火先后解散。在金廈交通未斷絕前,金蓮升高甲戲常常應邀赴金演出。
1994年,金蓮升應邀由香港轉機臺灣,再搭船抵金門演出。這是兩岸分隔45年后,福建第一個赴臺演出的閩南方言戲劇團,更是自臺灣開放大陸演藝團體赴臺演出以來,第一個進入金門的大陸劇團,故臺灣媒體做出通欄大標題——《廈門叩開關閉45年的金門》。
45年后再見金蓮升,除了看戲的欣喜,更勾起金門鄉親許多的回憶和感慨,年輕一輩則充滿好奇。吳晶晶告訴記者,當時劇團走遍了金門的每一個村莊,許多老爺爺老奶奶拄著拐棍天天跟著劇團看戲,年輕人則排著長隊等簽名。原定一個月的演出,后延留為46天;原定演出22場,后加演至38場。演到所有劇本都演完,金蓮升只好派演員清晨從金門乘小船出海,廈門方面的工作人員亦乘漁船到廈金海域中央交界處,遞交存留劇本、劇目幻燈片等。最后,金蓮升劇團因過境香港的簽證已經到期,只好婉拒再接戲,揮淚道別金門。
未來時:
師徒齊力讓梨園添香
如今,幾乎每年都有臺灣藝術院校或團體到金蓮升劇團取經學藝。金蓮升劇團著名演員吳伯祥曾多次赴臺傳藝。他告訴記者,高甲戲的傀儡丑是戲劇表演中,模仿傀儡的典型代表。在《大稻埕》中,這種傀儡丑也被運用到二少爺這個角色上,給人在視覺上造成一種人被家國命運以及大稻埕的變數牽著走、無可奈何的壓抑感。這種模仿不是零星、偶然的,而是與丑角表演美學緊密相連,逐步形成了成套的表演程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行當。
這種獨特的表演藝術也是臺灣同業最感興趣的地方。國家一級演員紀亞福表示,由于高甲戲的科步相對規范,唱腔講究韻味韻律,在臺灣傳承人日漸稀少,加上受到歌仔戲、電影等的沖擊,如今臺灣高甲劇團蹤跡難覓,但大陸高甲戲的影響在島內卻不容小覷。比如,這兩年臺灣榮興客家采茶劇團就專赴廈門學藝,把高甲戲的提線傀儡丑表演手法融入其采茶戲中,《三山國王傳奇》就是二者完美結合的佳作。
2012年,金門縣文化局專門開設了“高甲戲研習班”,并邀請金蓮升高甲劇團的陳炳聰、紀亞福等四位大師擔任老師。在開課前,金門縣文化局首先安排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每當回想起在臺灣的拜師禮,我都十分感動。這種拜師禮現在在大陸都很少了,可見臺灣對這門藝術傳承的重視。但愿,未來能如拜師詞中所言,做到‘師徒齊力,梨園添香’。”紀亞福說。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