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吉中心小學學生在制作陶藝作品。羅道明 劉輝 攝
麻沙鎮浮翠園內的建本浮雕
東南網12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輝 唐亞新 通訊員 王柳珍 鄧雪;記者 唐亞新)
專業團隊,重塑品牌價值
“既能零距離感受建盞實物,又能通過宣傳片了解建盞歷史,真不錯。”12月25日,南平市建陽區建窯建盞協會展示館里,不少外地游客看完建盞宣傳片后贊不絕口。
建盞品牌的迅速崛起,源于當地重塑文化品牌的努力。
“朱熹宋慈故里,建盞建本之鄉。”這是今年初,建陽在向市民廣泛征集意見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城市宣傳語。
“早在2011年前后,我們就聯合文化界等相關人士組建了一個專門的規劃團隊,來推選最有特色、最能代表建陽的文化符號。”建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莉娜介紹。
“建陽文化底蘊深、品牌多,要把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揀出來,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整個四不像。”作為規劃團隊成員、建陽建盞協會會長韋武說,“朱子文化遺存太多,需要的投入過大;宋慈又遺存太少,建本目前也缺乏實物;所以我們選來選去,覺得還是建盞比較適合先做。”
因斗茶而興的建盞,宋代躋身貢品之列,也是受歡迎的生活用品。隨著建州茶的衰落以及飲茶方式的改變,建盞也逐漸衰敗。
“2011年,我們著手復興這一文化品牌時,整個建陽只有七八家半死不活的建盞企業,并大都是集中在擁有龍窯遺址的水吉鎮。”建陽區文體新局局長葉曉華說,“復興建盞,首先面臨的是人才缺乏問題。”
2011年5月,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建陽評選出12名建盞制作技藝傳承人,其中有2名是“80后”;今年又評出第二批12名傳承人。越來越多人才加盟建盞產業。“現在單是在水吉鎮,專門從事建盞燒制的企業就有100多家。”葉曉華說。
城鄉共享,文化更接地氣
有了建盞的經驗,建陽打造文化品牌得心應手。2014年,建陽宋慈研究會成立;今年4月,建本協會成立,吸納了67名會員,并專門選出7位“建本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
建陽麻沙鎮,江濱的浮翠園,迎面是尊雕塑,一位古代雕工伏案雕版,幕墻背景圖凸起反字和刻書。雕塑的模板即是建本。麻沙鎮黨委宣傳委員元曉明告訴記者,為讓建本文化“升溫”,鎮里還策劃在武邵高速路口處搞個“建本遺香圖”大型石雕。
隨著建陽文化品牌的重建,新的問題出現了:這些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又該如何讓城鄉老百姓共享,并接地氣地傳承下去?
“文化元素很空泛,必須先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來,加以可視化,才能共享和傳承。”陳莉娜說。
在建陽主城區,朱子文化廣場、宋慈亭、潭陽七賢雕塑等體現特色文化元素的城市建筑,隨處可見。
“近年來的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我們也有意識地更多融入這些文化元素。”陳莉娜說。
近年來,建陽市先后投入數百萬元,對當地的陳拱北故居、明代十三拱橋、崇化白塔、書林門、積墨池等一批古民居、古街、古跡等進行修復整理、保護開發,使千年文化古鎮韻味更濃。
比如考亭村,歷史上以朱熹晚年在此定居講學并形成考亭學派而聞名。借助村里的考亭書院遺址及石牌坊、古渡口、樹抱佛等文化元素,當地把考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點。今年6月,考亭臥龍灣生態文化休閑旅游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實現了建陽市A級景區零的突破。此外,區政府正準備建設考亭朱子文化旅游度假區項目,擬投資超過10億元。
有形展示,無形的傳承
在水吉鎮的建盞體驗基地,記者看到了不少特意從外地趕來,玩得不亦樂乎的游客。
“早在5年前,建盞制作工藝就被編入了鄉土教材,并以陶藝課程的形式在水吉小學開展。”水吉鎮黨委宣傳委員陳毅明介紹,“如今,建盞文化課程將進一步走進建陽的中小學課堂。”
7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全國命名的首個基地——中國印刷博物館福建印刷文化保護基地,在建陽區授牌。同日,展示建本輝煌歷史的建本文化展覽館開館。
“9月份,我們去廈門進行建陽建本文化體驗表演。”建陽建本文化展覽館負責人余賢偉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有一個由6個雕刻師組成仿古刻印專業團隊,按傳統建陽版畫的手法來創作和傳承建本文化。“這其中有兩個是建本的非遺傳承人。此外,我們還用黑板報的形式,打進了中小學教室和課堂,效果不錯。”
“宋慈的法學精神有其獨特性,我們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來傳承。”建陽宋慈研究會會長全祖梁說,除了建設各種宋慈標志性硬件設施,他們還通過注冊宋慈商標,成立宋慈農民專業合作社,讓宋慈其人、其事和其學更具象化,并加大對宋慈文化的研究,用通俗易懂來增強普通民眾對其認知和親切感。
“這幾年,隨著文化品牌打造的深入,城鄉文化交流、互動活動、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下鄉和文化進城,在建陽早就習以為常了。”葉曉華說。
文化“軟實力”成為建陽縣域經濟發展的“真引擎”。據統計,今年1—11月,建陽區旅游接待總人數為251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20.12%,增長率位居南平市第一。
建陽區文化底蘊深厚,建盞、建本、朱熹、宋慈……任何一個代表性文化元素拎出來,都能讓人眼前一亮。不過,吃老本是不行的,如何打造文化品牌,讓文化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走進老百姓的心里,建陽從重塑文化品牌入手——
記者手記>>>
文化惠民的建陽模式
不論是建盞建本,還是朱子宋慈,這些如今開始熠熠生輝的文化品牌,都是建陽當地極具特色的本地文化元素和資源。建陽文化惠民的成功及可取之處在于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并做真做實,而非虛無的空架子。有特色、富底蘊、夠誠意、含金量足,這是建陽文化惠民的首要特征。
再者,打造和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離不開發展地方文化產業。文化惠民要想落地生根,并且結出碩果,形成產業,一個重要的因素即是要解決好群眾需求的文化元素因子。說白了,就是要懂分享、接地氣。
在這一點上,建陽做得同樣出色。無論是有形的文化元素展示和共享,還是無形的文化傳承,抑或是互動性較強的城鄉文化雙向交流等,在當地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并叫好又叫座的東西。
我省不乏文化底蘊深厚、本土特色鮮明的城市,但在文化品牌塑造,文化惠民的落實上,不少地方卻并不是那么亮眼。如何將這些地方本土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出來,做大做強,并反哺地方,給當地帶來社會和經濟雙效益?建陽的做法或許可資借鑒。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