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品牌“激活”文化元素
水吉中心小學學生在制作陶藝作品。羅道明 劉輝 攝
麻沙鎮浮翠園內的建本浮雕
東南網12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輝 唐亞新 通訊員 王柳珍 鄧雪;記者 唐亞新)
專業團隊,重塑品牌價值
“既能零距離感受建盞實物,又能通過宣傳片了解建盞歷史,真不錯。”12月25日,南平市建陽區建窯建盞協會展示館里,不少外地游客看完建盞宣傳片后贊不絕口。
建盞品牌的迅速崛起,源于當地重塑文化品牌的努力。
“朱熹宋慈故里,建盞建本之鄉。”這是今年初,建陽在向市民廣泛征集意見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城市宣傳語。
“早在2011年前后,我們就聯合文化界等相關人士組建了一個專門的規劃團隊,來推選最有特色、最能代表建陽的文化符號。”建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莉娜介紹。
“建陽文化底蘊深、品牌多,要把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揀出來,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整個四不像。”作為規劃團隊成員、建陽建盞協會會長韋武說,“朱子文化遺存太多,需要的投入過大;宋慈又遺存太少,建本目前也缺乏實物;所以我們選來選去,覺得還是建盞比較適合先做。”
因斗茶而興的建盞,宋代躋身貢品之列,也是受歡迎的生活用品。隨著建州茶的衰落以及飲茶方式的改變,建盞也逐漸衰敗。
“2011年,我們著手復興這一文化品牌時,整個建陽只有七八家半死不活的建盞企業,并大都是集中在擁有龍窯遺址的水吉鎮。”建陽區文體新局局長葉曉華說,“復興建盞,首先面臨的是人才缺乏問題。”
2011年5月,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建陽評選出12名建盞制作技藝傳承人,其中有2名是“80后”;今年又評出第二批12名傳承人。越來越多人才加盟建盞產業。“現在單是在水吉鎮,專門從事建盞燒制的企業就有100多家。”葉曉華說。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