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古渡口。吳孫策供圖
福州新聞網12月28日訊(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綦芬/文 記者 張人峰/攝)近日,福州晚報讀者、75歲的文史研究者齊上志向福州晚報反映:“城門梁厝村的龍瑞寺大殿基座,是唐代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隔壁璧頭村的古渡口,是古代重要的閩江水運碼頭,二者有關聯?!?/p>
古渡口條石
被移至古槐下
城門鎮璧頭村,因福州晚報連日來對千年古槐的報道,再次走入讀者的視野。日前,在城門鎮綠化辦主任吳孫策帶領下,記者與齊上志去璧頭村看古渡口。
“這根大石條,就是從古渡口搬來的。”在千年古槐樹下,躺著一根紅褐色的、磨得溜光發亮的厚重石條,供人休憩。石條上刻著“端平丙申募緣重造”的字樣。經測量,條石長7.17米,寬60厘米、厚40厘米。
“2000年時,建南江濱大道,古渡口那里在吹沙,我們怕石條埋了,便請了10多人,雇了兩條船,趁著漲潮,將其拖上碼頭,再用吊車費了好大勁搬來。”老吳取出1982年拍的照片:大條石躺在江邊灘涂上,上有醒目的紅漆刻字。
當年從古渡口搬來的還有刻著“大明嘉靖乙卯東園吳建”古石塔,移到了村里最高的大王宮山上。文革期間,古塔被紅衛兵推到江里,“七級浮屠”只剩留在岸邊的3級塔身和塔頂被移上山。
古渡口歷代均有修復
記者跟著老吳,來到江邊大榕樹附近、堤壩外的古渡口。這是一片堆沙的灘涂,有小船有白鷺有蘆葦,建筑垃圾已堆到決了口的堤壩外。
“那石條就是從這里搬上岸的,當年古渡口的古道未完全破壞。有幾根大石條,一根接著一根,鋪成古渡口的古道,從岸邊一直延伸到江中,有20多米長。宋代端平年間的那塊在灘涂上,往上是‘元至正癸未重建’石條,再靠岸上是明代的石條,還有兩塊被泥沙所埋?!崩蠀腔貞浾f。
這些石條由歷代修建,所以規格不同,但古石道只有一根石條寬。越接近岸邊,石條越寬,明代那根有2米多寬。
2003年,村里建古槐公園,老吳本想將古石條、古塔、古井、古槐、古民居都集中在一起。由于村民意見不一,所以運上端平年間那塊石條后,就沒再去搬其他石條,如今都被埋在路底下,老吳后悔當年沒有全都運上來。
城門璧頭古渡口。
璧頭村古渡口
歷史悠久
“古渡口形成于唐末,歷代都有重修。有這個村莊,就有這個碼頭。”吳孫策說。
“村子形成于唐末,肯定當時就有這個古渡口。而且從宋代端平年間重造、元代至正年間重建的石條可見,早在宋代之前,古渡口就在使用,歷代都在重修。村子至今遺留有唐槐、唐井,宋、元、明的石刻、明代古塔、清代古厝等古跡,可見璧頭村的歷史悠久?!崩蠀钦f。
璧頭村位于閩江下游、南臺島東北端,三面環山,一面依水(閩江),隔江對岸是鼓山。“從古渡口的規模來看,璧頭歷史上是閩江水上交通要道。以前城門永南里這一帶,璧頭、梁厝等7個行政村共36個自然村,所有交通都從璧頭走。蔬菜、日用品等貨物都集中在這里,通達福州、馬尾、長樂營前。當時沒有公路,運輸全靠水路,用木帆船運輸。一直到解放后,在古渡口附近建了水泥碼頭?!?/p>
龍瑞寺與璧頭村的關系
由于經常去梁厝村及龍瑞寺轉悠,文史研究者齊上志對那里的歷史了如指掌。齊上志的研究,也從側面對吳孫策有關“古渡口形成于唐末”進行了補充和印證。
從璧頭村步行到隔壁的梁厝村,只要20分鐘。梁厝的龍瑞寺是省級文保單位,始建于唐天復元年,清光緒16年重建,占地面積1303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等組成。龍瑞寺保留有許多唐宋古物,現存唐宋風格的大殿石柱、殿基。最珍貴的“國寶級”文物是建于宋元豐五年的陶制雙塔,1972年遷至鼓山涌泉寺天王殿前。
殿基由青石砌成須彌座,鑲有精美浮雕造像,均為唐代構件,青石浮雕造像有海族獻瑞、八蠻貢象等。
齊上志說,閩王祠的“紹越拓疆”福州海絲展就有介紹這些浮雕,稱“龍瑞寺大殿基座浮雕八蠻貢象,反映了唐五代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各國友好往來的歷史”,已被文物界公認為海絲的重要實物見證?!爱斈赀@么大的寺廟建起來,說明香火很旺。但這里沒有水路,代表陶瓷燒制藝術高峰的陶塔,原材料如何運來?港口在哪?1884年馬江海戰時期,梁厝犧牲了23位水手、炮手、大副等官兵,其中唯一的幸存者梁公樂落入江中,后憑好水性,游向璧頭碼頭上岸獲救。經過考查以及與梁厝人交流,我了解到梁厝的水路也是靠璧頭的碼頭。經查閱福州交通志,璧頭村古渡口、碼頭是閩江上的交通樞紐,璧頭村及古渡口形成于唐末五代,因此可以說龍瑞寺的建造材料,包括陶塔也都是從璧頭碼頭轉運來。因此,可以肯定地說,該古渡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見證。我建議龍瑞寺和璧頭古渡口、千年唐槐等聯合申報海絲遺跡?!?/p>
龍瑞寺的八蠻貢象浮雕。
石條上有“端平”字樣。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