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古渡口。吳孫策供圖
福州新聞網12月28日訊(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綦芬/文 記者 張人峰/攝)近日,福州晚報讀者、75歲的文史研究者齊上志向福州晚報反映:“城門梁厝村的龍瑞寺大殿基座,是唐代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隔壁璧頭村的古渡口,是古代重要的閩江水運碼頭,二者有關聯。”
古渡口條石
被移至古槐下
城門鎮璧頭村,因福州晚報連日來對千年古槐的報道,再次走入讀者的視野。日前,在城門鎮綠化辦主任吳孫策帶領下,記者與齊上志去璧頭村看古渡口。
“這根大石條,就是從古渡口搬來的。”在千年古槐樹下,躺著一根紅褐色的、磨得溜光發亮的厚重石條,供人休憩。石條上刻著“端平丙申募緣重造”的字樣。經測量,條石長7.17米,寬60厘米、厚40厘米。
“2000年時,建南江濱大道,古渡口那里在吹沙,我們怕石條埋了,便請了10多人,雇了兩條船,趁著漲潮,將其拖上碼頭,再用吊車費了好大勁搬來。”老吳取出1982年拍的照片:大條石躺在江邊灘涂上,上有醒目的紅漆刻字。
當年從古渡口搬來的還有刻著“大明嘉靖乙卯東園吳建”古石塔,移到了村里最高的大王宮山上。文革期間,古塔被紅衛兵推到江里,“七級浮屠”只剩留在岸邊的3級塔身和塔頂被移上山。
古渡口歷代均有修復
記者跟著老吳,來到江邊大榕樹附近、堤壩外的古渡口。這是一片堆沙的灘涂,有小船有白鷺有蘆葦,建筑垃圾已堆到決了口的堤壩外。
“那石條就是從這里搬上岸的,當年古渡口的古道未完全破壞。有幾根大石條,一根接著一根,鋪成古渡口的古道,從岸邊一直延伸到江中,有20多米長。宋代端平年間的那塊在灘涂上,往上是‘元至正癸未重建’石條,再靠岸上是明代的石條,還有兩塊被泥沙所埋。”老吳回憶說。
這些石條由歷代修建,所以規格不同,但古石道只有一根石條寬。越接近岸邊,石條越寬,明代那根有2米多寬。
2003年,村里建古槐公園,老吳本想將古石條、古塔、古井、古槐、古民居都集中在一起。由于村民意見不一,所以運上端平年間那塊石條后,就沒再去搬其他石條,如今都被埋在路底下,老吳后悔當年沒有全都運上來。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