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大多建于明清兩朝,村內還有始建于明天順八年的宮廟“隱相堂”;村中建筑全向西開,據(jù)說是隨著“龍脈”而走,“路角崎”建筑特色讓人大開眼界;由于長期無人居住,不少古厝日漸凋敝 歲月洗禮過的前埔古厝群 村中老人過著安靜閑適的生活 【核心提示】 近日,冬的冷冽似乎稍稍收斂,午后往往是暖和有加的。就在一個暖和的午后,我們來到位于晉江安海鎮(zhèn)的前埔村,看見成片的閩南古厝在祥和的陽光下,散發(fā)出金黃色的光澤。這時,時光寧謐,老建筑開始用它特殊的棱角,講述起了自己的故事。 本報記者 吳拏云 戴涵琦 通訊員 黃哲聰 文/圖 遇見厝群 心有鳴響 俄國作家果戈理說過:“當歌曲和傳說已經(jīng)緘默的時候,建筑還在說話。”有些古老的建筑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臉上已經(jīng)刻畫出一條條深深的皺紋,甚至已化為面目全非的老宅老厝,但此時的面貌卻賦予它更多的故事性。在晉江安海鎮(zhèn)前埔村,有一片古厝群,這里的建筑雖飽經(jīng)風霜,年久失修,卻也反過來哺育了一塊純粹的、原生態(tài)的古厝群。 “前埔古厝群大多建于清代,有少量明代的,民國時期的也有。清代中晚期,大批前埔村人下南洋,在那里打工掙錢,然后回鄉(xiāng)蓋厝,于是遺留下了這么多古大厝。”前埔村老人協(xié)會副會長許文轉告訴記者。從外觀和內部構件上看,這里的建筑既沒有南安蔡氏古民居的大氣磅礴,也沒有五店市涴然別墅的小家碧玉,而且大多數(shù)建筑都沒有名號,但默默無名換來的卻是超乎尋常的悠然與閑淡。走在村里,人不多,厝挺多,鞋踩青石板,回響如鳴,心神蕩漾。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