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 邱燦旺)
一味,民俗文化唱出來
每天,黃盛騰渾厚的男高音都會在峽谷中回響,贏得游客陣陣掌聲。作為泰寧上清溪狀元級排工,山歌和撐排技術一樣,成為他的拿手絕活。
“用方言唱出的山歌,才是原汁原味,最受游客喜愛。”泰寧縣山歌協會會長盧德生介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原生態的泰寧山歌面臨斷代危險,“是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才讓泰寧山歌煥發生機。”
為了讓山歌適應新形勢,泰寧縣專門組織人員創作山歌,成立“山泉組合”山歌演唱隊,時常到各景區為游客演出,唱山歌也成為導游、排工的必備技能。
山歌借助旅游而唱響,梅林戲也因旅游重煥光彩。
2006年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梅林戲,受電影、電視等現代媒體的沖擊,曾一度勢微。
泰寧發展旅游后,梅林戲劇團以此為契機,在縣里的扶持下,籌建了金湖風情演藝館,精心編排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劇目。劇團的演出不僅豐富了泰寧縣的旅游文化,而且借助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把梅林戲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不僅僅是山歌、梅林戲,泰寧的民居文化、銀飾文化、飲食文化、龍燈文化、魚文化等特色民俗文化,也隨著旅游的發展日益興盛。”泰寧縣文聯主席高啟光介紹。
短短幾年,泰寧縣先后編撰了《泰寧旅游文化叢書》、《泰寧旅游鄉土教材》等20余套書籍,重點整合提升歷史民俗、丹霞巖穴、生態地學、紅色蘇區等四大特色文化以及儺舞、燈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味,古建保護重未來
泰寧尚書第建筑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建筑群。目前,通過多方籌措資金,泰寧縣已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聘請專業的古建筑修復公司對其進行修繕。
“包括尚書第建筑群在內,泰寧362處文物點中,古建筑為265處,而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又占其中的90%以上。”泰寧縣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員連小琴介紹。
由于種種因素,很多傳統民居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并存在一些安全隱患。為了保護好這些古老的遺存,泰寧縣從申報文保單位、籌措資金、落實各級政府管理職責、成立文保小組、簽訂責任狀等方面入手,加大保護力度,而社會各界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參與保護。
始建于北宋初年的大源村,已有千年歷史,地處閩贛隘口,平均海拔800米,是全縣海拔最高的村莊。2010年,大源村被評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雖然大源村有著古驛道關隘、古村街巷、橋梁亭閣、廟宇宗祠等眾多遺存,其中,明清時期古建筑達2萬多平方米,古驛道2公里,但奈何村財薄弱,許多古建風雨飄零。
2012年初,按照省委的部署,福建日報社掛鉤幫扶大源村,扶持資金300余萬元,對部分古建進行了修復。去年,省委宣傳部又撥款260萬元,加快修繕步伐。
“民俗古村要實現最終突圍,留住鄉愁記憶,需要各級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共同來探索。” 連小琴說。
三味,文化旅游“融”起來
“把文化融入旅游,實現保護和開發并舉、傳承和利用并重。”泰寧縣委書記張元明說,正是將本土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泰寧旅游才會做大做強。
以城市建設為例。圍繞“狀元故里、江南名城”的定位,泰寧縣著力推進尚書第、世德堂、進士街、九舉巷等古遺跡的修繕修復,并以古城為依托,以尚書第建筑群為載體,融入當地的歷史、戲曲、名人、古建筑、民俗風情等文化元素,打造屬于自己的城市名片。
如今,泰寧城區處處粉墻、黛瓦、飛檐、翹角、馬頭墻,杉陽明韻建筑風格成為泰寧的標志。
于去年12月底入選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明清古民居文化村是省重點項目,總投資6.5億元,由中國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收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收藏大家陳明青先生投資建設,整個園區占地面積248畝,建設包括古民居展示區、收藏品展示區、古建筑和古典家具修復加工區、會員俱樂部等4個功能區。
“二期項目占地60畝,總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共建有10棟古建筑、9棟主題展示館和文化交流交易中心,集中展示中國古建精華和珍貴木器藏品。”明清園負責人陳佳昱介紹,目前整個園區已基本建設完成。
今年7月23日,在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給予明清園高度評價,稱贊它是保護和傳承古建筑文化的民間收藏大觀園,授予明清園“中國木雕藝術博物院”牌匾。
明清園的建成,創造了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樣板,年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帶動形成以藏品交易、禪茶經營和仿古家具、創意旅游商品展銷等為特色的文化旅游經濟帶,不僅豐富提升了泰寧的文化內涵,而且促進了泰寧文化與旅游緊密結合、實現由文化景觀到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
“文化因旅游而精彩,旅游因文化而美麗。”張元明說,接下來,泰寧縣將圍繞旅游、文化進一步挖掘提升,實施“文化靚縣”工程,讓文化的味道真正成為泰寧的味道,推動泰寧發展更上層樓。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