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 邱燦旺)
一味,民俗文化唱出來
每天,黃盛騰渾厚的男高音都會在峽谷中回響,贏得游客陣陣掌聲。作為泰寧上清溪狀元級排工,山歌和撐排技術一樣,成為他的拿手絕活。
“用方言唱出的山歌,才是原汁原味,最受游客喜愛。”泰寧縣山歌協會會長盧德生介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原生態的泰寧山歌面臨斷代危險,“是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才讓泰寧山歌煥發生機。”
為了讓山歌適應新形勢,泰寧縣專門組織人員創作山歌,成立“山泉組合”山歌演唱隊,時常到各景區為游客演出,唱山歌也成為導游、排工的必備技能。
山歌借助旅游而唱響,梅林戲也因旅游重煥光彩。
2006年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梅林戲,受電影、電視等現代媒體的沖擊,曾一度勢微。
泰寧發展旅游后,梅林戲劇團以此為契機,在縣里的扶持下,籌建了金湖風情演藝館,精心編排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劇目。劇團的演出不僅豐富了泰寧縣的旅游文化,而且借助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把梅林戲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不僅僅是山歌、梅林戲,泰寧的民居文化、銀飾文化、飲食文化、龍燈文化、魚文化等特色民俗文化,也隨著旅游的發展日益興盛。”泰寧縣文聯主席高啟光介紹。
短短幾年,泰寧縣先后編撰了《泰寧旅游文化叢書》、《泰寧旅游鄉土教材》等20余套書籍,重點整合提升歷史民俗、丹霞巖穴、生態地學、紅色蘇區等四大特色文化以及儺舞、燈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味,古建保護重未來
泰寧尚書第建筑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建筑群。目前,通過多方籌措資金,泰寧縣已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聘請專業的古建筑修復公司對其進行修繕。
“包括尚書第建筑群在內,泰寧362處文物點中,古建筑為265處,而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又占其中的90%以上。”泰寧縣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員連小琴介紹。
由于種種因素,很多傳統民居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并存在一些安全隱患。為了保護好這些古老的遺存,泰寧縣從申報文保單位、籌措資金、落實各級政府管理職責、成立文保小組、簽訂責任狀等方面入手,加大保護力度,而社會各界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參與保護。
始建于北宋初年的大源村,已有千年歷史,地處閩贛隘口,平均海拔800米,是全縣海拔最高的村莊。2010年,大源村被評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雖然大源村有著古驛道關隘、古村街巷、橋梁亭閣、廟宇宗祠等眾多遺存,其中,明清時期古建筑達2萬多平方米,古驛道2公里,但奈何村財薄弱,許多古建風雨飄零。
2012年初,按照省委的部署,福建日報社掛鉤幫扶大源村,扶持資金300余萬元,對部分古建進行了修復。去年,省委宣傳部又撥款260萬元,加快修繕步伐。
“民俗古村要實現最終突圍,留住鄉愁記憶,需要各級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共同來探索。” 連小琴說。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