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濃縮閩學精髓的三明城區文化走廊
臺江大壩至城關大橋效果圖
三明日報記者 蘇詩苗
沙溪川流不息,流經三明城,是這座城市的母親河,它的西岸恰是這座工業新城的發端所在。幾十年來,那里因大型工廠而熱鬧,更多煥發出的是工業的文化。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近來一個大膽的城市文化打造構想悄然發生,人們想在沙溪西岸建造十里閩學文化長廊。這個構想可謂新鮮,其鮮度在于將沙溪西岸的工業走廊與閩學文化結合,展現出三明城新時期的文化光彩;這個構想可謂鮮明,其鮮明就在于:讓這座年輕的城市與悠久的三明人文歷史接軌,有了閩學文化的新所在。
政協委員提案特別關注
三明市政協常委、作家綠笙(林域生),長期關注閩學文化和三明地方文化,今年上半年,他寫了一份提案,所關注的就是沙溪閩學文化長廊的文化構想。綠笙在提案中說:“福建閩學代表人物中楊時、羅從彥、朱熹三賢均在三明區域生活學習并從事講學活動,留下許多歷史文化遺跡。因而,三明可說是閩學文化的發祥地,是三明歷史文化中最有號召力的名片。”
提案提出,“以沙溪河自然流向分別打造楊時、羅從彥、朱熹的閩學展示區。借河流自然流向依序建設,寓意文化的流傳如河流一般生生不息。建議將整個市區從臺江三明南站至徐碧鐵路橋列入文化景觀規劃范疇。”
對于閩學文化長廊建設的具體規劃,提案也作了考察和呈現。包括:正在建設中的三明動車南站,應建設“閩學文化廣場”,集中展示“閩學文化”,重點呈現閩學四賢的傳承脈絡。其次,分區域單獨展示三明籍的閩學三賢。而后以連接沙溪兩岸的橋梁為節點,依序分別展示閩學四賢的文化精髓。
這一提案同時提醒規劃等部門,盡量利用現有景觀,打造人性化文化走廊。本著節約成本的原則,盡量保留現有通道及景觀。從更人性化的角度將市民出行的通道與景觀結合起來建設。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