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大田萬宅:遺在深山里的一顆明珠(圖)
萬宅奇異風俗——崖葬
傳統文化元素留下烙印
萬宅紹恢堡,建筑宏大精美,結構保存完整,是大田土堡群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堡建于道光年間,具居住與防御功能為一體,是一座府第式“五鳳樓”民居,前方后圓,主體建筑中軸線分布,依次有外壕、堡墻、前天中、前堂、中天井、廂房、正堂、花臺、兩側護廂、環墻廊房等,進入堡內,漫步在前庭后院,細品精美建筑布局,置身雕欄畫棟,仿若穿越時光,曾經繁華浮現。
鎮黨委宣傳委員廖桂珍介紹:萬宅沉積不少歷史,銀杏群落后山頂上有一座舊寨址,傳聞宋朝時有部分方臘義軍流散到此地駐扎,村民稱為“方臘寨”。山中還有十八洞,當年朱德率紅軍曾經駐扎于此,洞前山路艱險崎嶇,風景奇峻,美不勝收。此外,始建于北宋的植福堂內供奉有姜公真身舍利,水尾石拱廊橋也有千年歷史,還有三座富有特色的清代古建筑承振堂、太和堡、瑞祥堡等。
萬宅銀杏群落相鄰的就是元代郭居敬的出生地水城,郭居敬編著的《二十四孝》輯錄古代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序而詩之,用訓童蒙。該書成為元明清時期普及孝道的通俗讀物,流傳至日本、朝鮮、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孝道文化一代代教寓著萬宅村民,他們至今“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萬宅至今保持著獨特的古代民俗,有吹嗩吶、大腔戲、舞布獅等,此外村落從明代開始有崖葬習俗,現有遺址多處,存放先人遺骨的陶罐裸露在崖壁縫隙間……
腔戲是萬宅特有的劇種,是福建省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鑼大鼓唱大戲”而得名。大腔戲保留了清晰的荊楚古音的純潔面目,被譽為是“戲劇中的瑰寶”。萬宅余氏族人會在迎神賽會、祭祖等節慶活動中演出。
除了銀杏群落,村中還有大片的香樟樹林,樹齡已達400多年,仍然青春不老,枝繁葉茂,天氣炎熱的盛夏,許多村民來到樹下消暑乘涼。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