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脫節的隱憂
書到用時方恨少,鄭義雨說自己在圈內“文憑還算高的”,這輩人“十幾歲學藝,能念多少書”,多數“只能干不會說”。這番表白,道出他對當地根藝發展的隱憂。
按照鄭義雨的說法,“上街根藝”興旺期在2008年至2013年,2012年年產值就高達30多億元,主要是“打開了國內市場,需求量大”。在銷路上,北京、山東、廣東占大頭,除了個人收藏外,各地的旅游景區、酒店和寫字樓配套不少。
“山東文化底蘊深,對根藝認可較早。”鄭義雨說,山東客戶偏好孔子、老子、達摩這塊歷史體裁。廣東一帶喜歡關公造型,他的一對文武財神就擺在澳門的金龍酒店。
盡管自家工廠處于半開半停狀態,但講到薪酬,“好的師傅一天還能拿二三千元”。鄭義雨說,眼下跟他學藝的大多是外地人,圈內同代人的孩子基本不愿繼承家業,嫌這行“又臟又累”,坐不住也不想學。看似紅火的“上街根藝”,也苦于后繼乏人。
不少江西人到上街鎮打工,繼而出來單干,還叫上親戚朋友幫忙,尤其是上饒的師傅,本身就帶著手藝,精于花鳥山水的雕刻,把生意越做越大,愣是在上街鎮興起“江西一條街”。
縣根雕同業商會秘書長鄧毅,是行業帶頭人中唯一的大學畢業生。據他介紹,目前上街鎮從事根雕行業及配套服務行業的人員近6萬多人,操業的本地農民與外來技工比例為6∶4。
時下,大家愛說“大的經濟環境對上街根雕的影響”。從藝30多年的張其仕,認為各行各業所受影響是一樣的,他最擔心的倒是人才脫節的問題。為此,他將工作室建成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閩江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想為根雕創作后備人才提供一個平臺。
有過到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進修的經歷,鄭義雨羨慕德化有個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遺憾閩侯沒有類似的專業學校。“從業人員很少是科班出身的,多數屬于民間藝人,按‘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傳幫帶。”他說,院校出來的一班人思路開闊,可惜這類人太少。
“目前較能接受根藝的群體,基本在50歲以上。”基于這一發現,鄭義雨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喜愛,提醒自己“要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涉獵更廣泛的生活題材”。
嘗試過電商生意,鄭義雨也愛通過手機和電腦,與臺灣等地的朋友分享信息。馬來西亞客戶發來一張原料圖片,他憑“第一眼”當即做出定位:那個部位雕山水,人物在下棋,就叫“樂在其中”。
大致來說,根雕制作分構思、打粗坯、精修、打磨幾個步驟。鄭義雨說“精修很關鍵,要把人物神情做出來”,對選材更是親力親為,因為里頭就帶著構思——這個原料能做什么?
能人也有“不合時宜”的一面。放眼望去,“上街根藝”有往選料高檔、大型化發展的趨勢,鄭義雨也用過十幾米長的樹根做“清明上河圖”,但私下說這類作品“需求群體較少,只能在特定場所擺放”。送去參展評獎的,倒是小件方便;很多人青睞“根雕城”的大手筆,他卻認為“客戶還是愛到制作一線看成品”,傾向“前店后廠”舊模式……
爭議無所不在。就表現手法而言,即便是“根雕世家”,兩代人也言人人殊。現代根藝是否還受“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法則制約?是注重“精雕細刻”,將雕刻美與天然美融合,還是強調“自然寫意”,少用人工處理?
長遠來看,更大的問題是原材料。本省的杉木瘤、江西的香樟木、陜西秦嶺的崖柏,乃至進口的花梨木,上街藝人都擺弄過。隨著國家對環境資源保護力度加大,原材料會越來越少,鄭義雨對此也有預見,但認為“根雕作品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再復制”,好的作品因此會有更大的收藏價值。
解決了福州大學城周邊近萬就業人口,“上街根藝”也成了閩侯響當當的文化名片,但其雜而無序的運營現狀,也透出當下的喧囂與騷動。
回頭看鄭義雨的成名作《尋找家園》,從中還可溯源根藝萌發的本真面目——在待棄或將燒的喬灌木及竹、藤等廢根當中,先人們發現了自然的美感,因而“化腐朽為神奇”。反思今天的急功近利,許多人都在談“讓商品升格為藝術品”這樁事,鄭義雨的見解是:關鍵還是要看作品的文化內涵,提高工藝附加值才是正道。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