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神佛世界
老輩人曉得,“上街根藝”脫胎于“福州木雕”,傳統的上街木雕多為觀音、佛像一類。16歲當學徒,鄭義雨雕的盡是十八羅漢、達摩像?!肮庾鲞@種物件很枯燥”,囿于當時的氛圍,他“即使有想法,也不懂該怎樣切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批臺灣雕刻名家來到閩侯縣上街鎮,用鄭義雨的話說,他們帶來了“技術革命”和“理念更新”。高精密電動工具的運用,讓純手工的斧鑿痕跡大為改觀,“上街根藝”的名頭開始叫響。
縣根雕同業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上街根雕產品約占全國80%的份額。這個“平原區”,竟成了全國最大的根藝生產、交易基地。倘若放大視野看,閩侯多山多丘陵,兼有山區、半山區、平原的形勝。昔日滿山的樟木、龍眼木、荔枝木,是上街木雕的傳統材料。像荔枝木,木質堅硬,抗酸性強,所呈現的紅褐色,給人“喜慶紅”的觀感。
盤根錯節造型好,鄭義雨對荔枝木這種原鄉材料情有獨鐘,說它特別適合雕“孔雀開屏”。在2007年福州市第十八屆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如意獎評選中,鄭義雨的《孔雀開屏》獲得根雕類唯一的一等獎。
滿天神佛也好,花鳥山水也罷,即便刻畫得逼真酷肖,也難免招致“匠氣”之譏。近些年,閩侯縣根雕同業商會會長吳杰的“禪悟”系列,“80后”余春洲的豹雕……這些個性化作品的推出,讓人看到“上街根藝”的與時俱進。
鄭義雨的根雕,也已涉足“四大名著”的世界,再現“絲綢之路”的盛況?!都t樓夢》人物雕了80多個,被遠在黑龍江的曹園博物館定購;從商代起的中國歷朝皇帝、有關“三百六十行”的群雕,部分入駐安徽省安慶市的五千年文博園。
明朝皇帝戴的帽子啥樣?明神宗為什么20多年不坐朝?這些答案要靠翻書上網查材料消化。明熹宗朱由校擅長木匠手藝,為雕活這個人物特征,鄭義雨特意跑到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找人指點,細心琢磨,想出“一手墨斗,一手角尺”的神形。
在歷史文化題材上,鄭義雨算是圈內首開先河的一位。即便如此,他還是自認“技術不差,但創新理念還欠火候”。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