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洪山古橋修繕歷史的清代巨型石碑,棲身國光公園花圃中,石碑另一面被樹枝遮擋
東南網12月17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熙慧 郭麗娟/文肖春道/圖)12月10日、12月16日,本報分別報道了洪山斷橋的前世今生,千余年來,這里迎來送往了諸多歷史名人,宋代朱熹從古渡口上岸,會友講學,足跡遍布福州。報道刊發(fā)之后,引起了廣泛關注,連日來,不少專家、市民致電本報,表示贊同積極保護斷橋的提法,認為斷橋是不可復制的珍貴遺產。
“斷橋周邊歷史悠久,古跡眾多,但是現(xiàn)在很多福州年輕人都不知道。”市民薛先生說,報道的內容看了之后,讓人有去訪古的情懷和沖動,希望有更多此類的報道,讓更多年輕人知道福州歷史,了解八閩文脈。
朱熹在福州足跡值得繼續(xù)深挖
宋朝是福州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產生文狀元8名、武狀元6名、進士2247名,曾出現(xiàn)過福州人“一科三鼎甲”的千古絕唱。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便是朱熹來榕開堂講學,且達到十多次。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何強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他沿著朱熹的足跡進行了探訪,在探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朱熹一生中來福州十多次。他到福州會友講學,特別是在理學被朝廷視為“偽學”的那一段時間,據史料記載,朱熹曾在閩江口一帶避居,依然是講學不輟。在長樂譚頭鎮(zhèn)的晦翁巖,馬尾亭江的長安、長柄村,乃至于瑯岐島,都留下了他過化的遺跡。特別是福州各地的書院,都與朱熹過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福州的閩都文化,其實質就是朱子理學的再現(xiàn)。
“洪山古橋附近有淮安縣,從宋代開始文風就很興盛。”何強委員告訴記者,朱熹的門人和朱熹的朋友,之后多以朱熹的名義創(chuàng)辦理學書院,影響同樣是十分深遠的,以至于幾百年來,福州成為了海濱鄒魯、理學中心。
他說,歷史留給后人的一種是建筑、一種是語言,建筑實際上就是歷史文化的再現(xiàn),不管城市怎么變化,像洪山古橋就是一種再現(xiàn),萬萬不能毀了它。生活在現(xiàn)代城市的人,要體會到城市歷史的綿長,就要保護、展示好這些古跡。
何強委員建議,古橋周圍的文化脈絡研究遠不夠深入,尤其是宋代以來朱熹及友人的足跡,應當在現(xiàn)有基礎上,繼續(xù)深入研究,從這個角度看,保護好、利用好古跡,就顯得更有意義了。
新聞回顧:
福州洪山斷橋閱盡流年狀況堪憂 專家吁專項資金保護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