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在創新中傳承
兔毫
氣窯
大器型
礦釉原料
專注創作
東南網12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祝敏松 圖/文)
建陽是建盞的發源地,當年水吉的窯口上人馬穿梭,熱鬧非凡,如今只有長長的龍窯遺址還依舊臥在山坡上,讓人遐想昔日的繁榮。建盞雖在宋代盛極一時,之后卻在歷史上留下過較長的一段空白。
當它穿過歲月的塵埃,再次出現在世人的眼前時,已是上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粗粗的一個剪影,便已轟動陶瓷界。
之后,現代建盞仿制業開始發展起來。張修潘師傅便是建陽較早從事仿古建盞燒制的老師傅,生于1945年的他,18歲開始學燒陶器,與泥土打交道已逾50年,現在是建陽首批“建窯建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他的傳承不是一味地仿制,而是敢于創新,他自行設計制作了氣窯,專用于燒制建盞。他認為,氣窯在用火上更接近于柴窯,更能體現出泥土浴火重生的感覺。
他按傳統的泥料和釉面配方進行多次調整配制,成功燒制出金、銀兔毫、油滴等作品,還能燒制出大器型的建盞精品,很受藏友們喜愛。張師傅的手藝源自建陽本土的制陶工藝,從選料到用具都沿襲傳統,采用純手工制作,他還可以用手工拉出梅瓶、玉壺春瓶、天球瓶、將軍罐、茶壺、香爐、圍棋罐、雞蛋杯等50多種高難度造型。多年來,張師傅燒制建盞始終堅持原產地原生態,選用的都是建陽當地的陶土和礦釉。
隨著近年來建盞市場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一些負面的紛爭,厚道的張師傅從不摻和這些,只是特地將自己燒制的建盞拿到福建省陶瓷質量檢驗所進行檢測,并為顧客附上有關檢測報告。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