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讓中華文化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第三屆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側記
東南網12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林劍波)
12月9日至10日,第三屆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在泉州舉行。活動以“一帶一路”戰略與兩岸文化發展為主題,吸引80多位兩岸和海外文化界知名人士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梳理挖掘絲路文化資源、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水準等議題,重點探討“一帶一路”戰略與兩岸文化發展的理論問題與現實路徑。
千百年前,中華先民開辟了陸海兩條“絲綢之路”。通過這兩條海陸交通大動脈,沿線各國不僅實現了商品和技術的互通有無,也實現了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對話與交融,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兩岸文化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日語系主任吳光輝分析說,中華文化的形成模式在歷史上就無數次地呈現為眾多民族文化融合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概念的模式,這樣的模式也就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在歷史上也曾作為“一體”,輻射影響到了整個東亞地區,這樣的模式也就是“一體多元”。處在如今的全球化與地域化互動的時代,作為“一體”的中華文化是否具有了東亞精神,乃至是否具有了世界意義,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是推動中華文化“軟實力”大發展的緊迫課題,同時也是一個建構新時期中華文化內涵的理論問題。
“兩岸應凝聚力量,展開真誠的合作,攜手把中華文化納入全球化的文化語匯當中,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說。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表示,兩岸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應探索新的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方式,打造新的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品牌,尋找新的兩岸文化產業交流合作增長點,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擴大和深化。
那么兩岸如何在中華文化上精耕細作,謀求更大作為呢?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總經理艾克建議,樹立文化引領經濟的高度自覺,積極發揮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橋梁作用和支撐作用;維護中華文化民族性、主體性,提升文化認同,增強作為炎黃子孫的骨氣和底氣;打造獨特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化品牌,增強文化價值內涵,增強文化的感染力;加強兩岸在海外聯合推展文化活動力度,摒棄各自為戰、暗中較勁的模式,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與會代表紛紛表示,兩岸同胞對于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中華文化責無旁貸,理應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華文化發展。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