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鸚鵡螺化石
漳州新聞網(wǎng)訊(謝漢杰文/圖)東山縣閩臺民俗館近日收藏到3個約1萬年以上的鸚鵡螺化石、2個鸚鵡螺外殼。12月15日,筆者慕名前往探訪。
走進位于陳城鎮(zhèn)白埕村的閩臺民俗館“海底世界”展廳,只見玻璃窗內(nèi)擺放著新收藏的3個鸚鵡螺化石和2個鸚鵡螺外殼。深紅的鸚鵡螺化石表面布滿一圈圈美麗的小花朵,只是中間小部分表層脫落,露出了化石的“真面目”。據(jù)介紹,1號鸚鵡螺化石直徑18厘米、厚度8厘米,重1.4公斤;2號鸚鵡螺化石直徑20厘米、厚度9厘米,重1.6公斤;3號鸚鵡螺化石直徑22厘米、厚度9.5厘米,重1.7公斤。
據(jù)5天前來館里參觀的福建省有關文物專家初步鑒定,這3個鸚鵡螺化石至少有1萬年以上的歷史。鸚鵡螺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是極其珍貴的觀賞貝類,外殼呈螺旋形,貝殼彎曲,在平面上作背緣旋轉(zhuǎn),呈圓盤形,因螺殼表面有多條紅褐色的火焰條狀斑紋,酷似鸚鵡而得名。它通常棲息在深海底層,主要以蟹類、蝦類和海膽等為食。鸚鵡螺是世界四大名螺之一。因生活環(huán)境須有數(shù)個大氣壓的水壓,故難人工飼養(yǎng)。鸚鵡螺在地球上經(jīng)歷了數(shù)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閩臺民俗館館長、現(xiàn)年72歲的老農(nóng)民林財平介紹,他家門口就是美麗、浩瀚的烏礁灣大海,與臺灣海峽相連。40多年前,他下海發(fā)現(xiàn)退潮后暴露在沙灘上一個個多姿多彩的貝、螺殼,便興致勃勃地撿回家,從此便與貝、螺結下不解之緣。至今,他收撿和多方收藏的各種貝殼、螺殼達30萬多個。今年10月國慶節(jié)期間,返回東山島銅陵鎮(zhèn)探親旅游的87歲老臺胞黃阿孫,首次來到閩臺民俗館參觀,驚嘆這里珍藏著大量涉及海峽兩岸的重要文物。黃老先生年輕時被抓去臺灣當兵,退伍后在臺灣從事外海捕魚多年,曾到過不少國家和地區(qū),特別喜愛收藏貝殼類、螺殼、魚類化石等涉海的東西。當天,他表示要為故鄉(xiāng)的閩臺民俗館做點事情。返回臺灣后,黃老先生將家中珍藏50多年的3個鸚鵡螺化石和4年前收藏的2個鸚鵡螺外殼捐贈出來。但黃老先生由于年老腿腳舊傷復發(fā),行走不便,就委托返回東山島旅游探親的臺胞,于12月上旬將這些鸚鵡螺化石和鸚鵡螺外殼送到閩臺民俗館,交給館長林財平。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