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南社區至今保留三座明代古井、兩座宋代古井
華僑捐資重修“四菜一湯”格局的五井孔古井
本報訊(記者 黃雅珊 文/圖)橋南社區,因位于泉州洛陽橋南面而名,在這個社區,至今還保留著三座明代古井和兩座宋代古井。在南靖田螺坑,有“四菜一湯”的土樓,而在這里,則有一座“四菜一湯”格局的明代古井,即中間方形,四周環繞四個圓形。近日,記者在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帶領下參觀走訪。
明代古井
僑親捐資修復 村民立碑紀念
橋南社區的三座明代古井四周都有房子圍繞,其中,一座是單井孔,一座是雙井孔,另外一座就是五井孔的“四菜一湯”。
據橋南社區居委會主任劉衛明介紹,單井孔也被稱為翰林井,是一口官井。該石井座原為方形,經歲月洗禮,外沿呈圓形。在雙井孔處,67歲的劉老伯說,他住在附近,喝這口井的水長大。早先,為了防止他人投毒,也為了凈化水質,有人在水里養了一只鰻魚。67歲的黃彩霞嫁到橋南社區48年,都是喝這口井的水,“這口井的水很好,不喝浪費?!比缃?,不少人喝上自來水,但黃阿姨家和附近的四五戶人家還是接水管用這口水井。
在“四菜一湯”五井孔處,記者看到四個圓形的井孔中央是一個方形的井孔。據估算,井腔約3米,1963年,漂洋過海的華僑捐資建了井座。80歲的村民劉以默說,為了紀念捐資者,村里特地刻碑紀念,一塊碑寫著“飲水思源”,另一塊碑寫著“履頌康莊”,還注明何人捐建。泉州市文博研究員黃真真表示,華僑修建古厝或是宗祠的碑記比較常見,但修建古井的碑記在泉州還是比較罕見。
明代雙井孔古井仍在被當地人使用
宋代古井
北上南下古道邊 咸淡兩口井
除了現存的三座明代古井,橋南社區里還有兩座宋代古井,均位于北上南下的古道邊,一座是單井孔的咸水井,一座是四井孔的淡水井。
因修路鋪設石板,咸水井只剩下半邊井座,往井里探,也只能看見半邊的井孔。住在附近的謝女士說,該井是咸水井,水無法飲用,但當地不少漁民經常挑著挖到的海蠣到井里浸去外殼的污泥。另一座宋代井在社區一棵大榕樹下。據了解,原先該井有四個井孔,但如今兩個井孔已被石板覆蓋住,另兩個井孔也被木板蓋住。
專家
見證“海絲文化” 維系海外親情
黃真真說,古井是當地人口密集度和生活生產情況的實物見證,除了井下建造特色值得考究外,井底的沉淀物也反映著各地不同的風俗,比如有的地方可能是放廢棄的瓷片,有的則是放兵器或是錢幣等。
黃真真表示,橋南社區的古井是“海絲文化”的見證。在宋代和明代,每年海上貿易的船只都停靠在洛陽橋畔,這些古井從側面反映出,這里當時是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以至于需要鑿這么多井來提供水,作為生活、生產和消防之用。
“如今,有些人移居時會特地帶一瓶本地的水過去,然后將家鄉的水融入當地的水里,這不僅僅是防止所謂的‘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家鄉情緣的延續?!秉S真真說,“四菜一湯”古井的修建見證了海外僑親飲水思源,也可以看出,古井是維系海外游子的紐帶。
相關報道>>>
五口古井狀似“四菜一湯”
在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發現,專家初步斷定開鑿于明代之前,與修造洛陽橋有關
五口古井藏身民宅中
一片密集民宅包圍中,一處巨大古井,上面覆蓋著一方四圓的井蓋,狀似漳州南靖土樓“四菜一湯”,十分罕見;透過井蓋往底下一瞧,井水清澈,底部的陶瓷碎片,清晰可見,令人嘖嘖稱奇……
這是日前文史專家在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發現的一處古井,因造型奇特,井水清冽,引起當地文物部門重視。
□早報記者 林福龍 莊麗祥 文/圖
現場看井——
罕見造型古井 藏身民宅群中
“我們也不知道這口井有多久了,只是祖祖輩輩都取這里的水!”聽說記者一行來尋找古井時,橋南社區居民劉思源,主動帶著記者,穿過一片密集民宅,七拐八彎,來到古井所在的位置。
在幾座高大民房包圍中,一片略為平坦的底洼地,一口占地十幾平方米的古井赫然躍入眼中,上面鑲嵌著四圓一方共幾個井蓋,尤其引人注意。一塊巨大的石碑立在旁邊,由于年代久遠,上面已模糊不清。“現在有人安裝自來水,之前附近幾個村都要到這里挑水?!睅酌數貗D女一邊取水,一邊說:“這里雖不能吃了,但作為洗地板、打掃衛生的用水還是可以的?!?/p>
居民說井——
因井水水質好 以前煮煙必備
這口古井所在角落叫“下路潭”,因歷史上這里就是一處水潭?!耙荒晁募荆徽摵睿@口井里的水從來沒有干過。”現年65歲的劉思源回憶,20世紀60年代,由旅菲華僑出資,對古井進行一次保護性修繕,“這些水泥井蓋就是那個時候修的,不然井口露天,直徑超過三米,夏天左鄰右舍都來挑水吃,那場景讓人震撼!”
據當地老者稱,清朝末年,附近有專門煮黑煙的作坊,所使用的水都得到這口井來打,“從這一點可以說明井水水質之好”。記者在現場,透過井蓋取水口往里一看,三四米深的井水,十分清澈,連井底部的陶瓷碎片,依然清晰可見。
部門談井——
史料中沒有記載 極具價值要保護
“這里地處洛陽橋頭,古井開鑿與使用,和當年造橋關系密切?!比菸氖穼<尹S真真認為,洛陽橋的修造,前前后后花了6年8個月,大量的人工投入,而與之相配套的水井,固然不可少。她稱,通過這口古井的規模和造型,以及當地姓氏歷史,可以初步斷定古井應該開鑿于明代之前,甚至更早,“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值得保護”。
洛江區文物部門則稱,這口“四菜一湯”井,在之前史料中并沒有詳細記載,屬于新發現的文物,“井是記錄歷史上當地生產、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隨著城市開發,正在慢慢消失”。黃真真建議,當地部門盡快派人實地調查,留下這些古老的見證者。
●鏈接
“四菜一湯”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是漢族民居建筑的杰作,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崠山半坡上,距南靖縣城60公里,5座土樓均保存完好。
田螺坑土樓群由1座方樓(步云樓)、3座圓樓(和昌樓、振昌樓、瑞云樓)和1座橢圓形樓(文昌樓)組成(如圖),當地人戲稱“四菜一湯”。(根據網絡資料整理)
來源:東南早報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