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塊殘磚 卻是鎮(zhèn)寺之寶
“武僧”文字殘片
東南網(wǎng)12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蕭鎮(zhèn)平 盧婷雯 通訊員 黃輝全 陳泗樂 文/圖)一塊殘缺的蓋磚,正面刻有“過清源枝頭……授武僧金禪……少室振宗風”等字樣,背面為一朵精美的蓮花圖案。東山縣苦菜寺在重建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這一殘片,是國內(nèi)出土佛教文物中較為罕見有“授武”文字記載的文物。
這也讓中國武協(xié)原秘書長、曾主持南少林武術(shù)研究工作多年的潘一經(jīng)振奮不已,認為這堪稱苦菜寺的鎮(zhèn)寺之寶,確立了該寺在全國寺院中的獨特地位。
新落成的苦菜寺大雄寶殿
苦菜、香花僧
苦菜寺依山而建,位于東山風景優(yōu)雅的龍?zhí)渡侥下础!翱嗖怂陆ㄓ诿鞒苫?公元1467年),距今已有548年的歷史。”據(jù)苦菜寺常住宏凈法師介紹,苦菜寺原名厚善庵,明朝有位菜姑姓許氏名蒲英,選擇青燈伴月過余生,并將陪嫁的田園和田租捐獻給庵堂。后來,熙賢禪師晉院后,善信日增,拓建寺宇。為了報許氏施舍恩情,熙賢禪師就將“許”字閩南方言,許與苦,同音加上禪意;用菜字:緣生緣滅,處世如草木,無凡塵六根的論理并合一起,遂更名為苦菜寺。
宏凈法師介紹,苦菜寺缽承興化府清源九座山(今莆田市仙游縣凰山)太平禪院智廣禪師法脈。寺廟以香花、佛事為本,是閩南香花佛教文化和南少林發(fā)源地之一。
東山香花僧,是明末清初天地會反清復明的仁人志士創(chuàng)立并流傳至今的一種民間信仰教派。香花僧的道場法事,也叫東山和尚戲,是東山民間的傳統(tǒng)民俗。香花僧創(chuàng)立于清康熙年間,由天地會創(chuàng)始人僧道宗和弟子實晟法師創(chuàng)立,因“拈花悟旨”而得名。天地會弟子以道場法事為掩護,進行組織活動,開展反清復明活動。
據(jù)悉,寺中還保存完好一整套香花文化、香花僧規(guī)儀等手抄本,極為難得,受到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莆田廣化寺當家釋定興的高度肯定。
苦菜寺明朝石經(jīng)幢 進院掛錫碑足緣
南少林、天地會
眾所周知,少林武功發(fā)祥地嵩山,其主體部分是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的。馳名中外的少林寺即坐落于少室山下。而苦菜寺后面的一連片山,在明末清初時,也叫“少室山”和“太室山”。
南明隆武朝的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名士黃道周于萬歷年間游九仙巖(少室山)時,寫下的《銅山石室記》一文中有“銅城之西為石室……此地南適又數(shù)百武,有石闕回廊,是為太室之山。太室西南二里許……是為龍?zhí)丁薄?/p>
同時黃道周的友人張廷范(東山島名士)賦《青云洞》詩有“太室晤來探少室,藏書崱屴與君謀”句。這是張廷范與黃道周同游東山島的“太室山”、“少室山”后,寫給黃道周的詩作。“銅陵的這幾座山,在古代確實有少室、太室之稱。”漳州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東山東門寺住持釋道裕法師說,這些對于研究南少林、天地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苦菜寺出土的文物
殘片、鎮(zhèn)寺之寶
幾年前,苦菜寺重建大雄寶殿時,出土了一塊殘片。這塊“武僧”文字殘片長、寬有20厘米左右,正面共有五行字,其中能辨別清楚的有第二行“過清源枝頭”;第三行“授武僧金禪”;第四行“少室振宗風而”等字樣。碗底印有“成化年制”字樣。“這塊殘片,非常重要,因為它里面有‘少室’兩字,又有‘武僧’字樣,是非常重要的佐證。”日前,專程到苦菜寺參加大雄寶殿落成典禮法會的中國武協(xié)原秘書長、曾主持南少林武術(shù)研究工作多年的潘一經(jīng)也認為,苦菜寺肯定和南少林和天地會有著重要的關(guān)系,是研究南少林、天地會的重要史跡之一。
當年,也是潘一經(jīng)將這塊殘片送北京聘請有關(guān)專家進行考證,經(jīng)分析系明代中期之物,為該寺南少林武僧骨灰罐的一塊殘缺塔銘,而“授武僧”的記載則證明該寺僧人不僅習武,而且還收徒授武。潘一經(jīng)認為,這塊殘片堪稱苦菜寺的鎮(zhèn)寺之寶。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