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氏十世代表坐轎游街
東南網12月1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余少林文/圖)長樂猴嶼鄉是著名僑鄉,該鄉的張村,有多人移居海外。走進村中,平日街巷清冷,一座座小洋樓,庭院空空。但昨日,張村卻迎來了少有的熱鬧景象,旅居海外的400多名華人華僑從世界各地首次趕回家鄉尋根,慶祝“十世同堂”盛會。值得一提的是,張氏重教育,在第三代華僑中,現有哈佛在讀或畢業生18名,麻省理工等世界十大最好學府學子約50名,其他大學學生和獲雙碩士學位、雙博士學位等不勝枚舉。
3歲到91歲十世同堂
猴嶼張村張氏屬鳳池張后裔,自南宋始遷猴嶼,已歷700多年。
該族各房后人名字嚴格按照馬鐸當年為張氏家族題寫的二十四世“行輩字序”命名,至2012年,首現“十代同堂”的榮耀景象,分別有“侯日見天子君明臣良允”十輩分,最大的“侯”輩91周歲,最小的“允”輩僅3周歲。當天,上千人齊聚張氏祠堂,共慶歡聚。
中國旅美經貿總商會會長張勝旺表示,下一代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而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傳統。“舉行這樣的活動,就是要讓年青一代知道,我們的‘根’在哪里。”
第一代、第二代打工最苦
張勝旺是中國旅美經貿總商會會長,是張村第二代美國華僑。“第一代是拓荒流,第二代是奮進流,第三代就是社會的主流。”張勝旺說。
“1968年至1982年到達美國的,為第一代華僑,這代人最苦。”張勝旺介紹,上世紀60年代,不少張村人在外國的商船上當勞工,被逼或被騙著“下南洋”、“去美國西岸淘金”。“到美國后,張村人在外國人的餐館打工,工資很低,有的要打兩份工,每天工作16小時。”
“上世紀80年代去美國的,是第二代人。”張勝旺說,第二代人到美國,利用第一代人辛苦攢下的第一桶金,開餐館。這段時間到美國的張村人,開始時大多在中國人的餐館打工。1982年,他就跟隨父輩移居美國,在新澤西州經營餐館,后來生意越做越大,1992年開始投資房產。
90后第三代華僑遍布世界名校
第一代、第二代把教育子女的大事放在首位,利用辛苦攢下來的財物,創立了教育基金會。
據介紹,猴嶼張村在美現有哈佛在讀或畢業生18名,麻省理工等世界十大最好學府學子約50名,其他大學學生和獲雙碩士學位、雙博士學位等不勝枚舉。
進入猴嶼張村路口的宣傳欄介紹了已經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張氏學子成就:張見鑾家“一門三哈佛”,三個兒子張天志、張天達、張天杰每年一人進哈佛,創造了連美國人都難以想象的奇跡。特別是張天杰1991年獲美國總統學者獎。
張君秀家“龍鳳四杰”,兩男兩女獲得7個碩士、1個博士;張明淯小學五年級時就去大學講課,后獲得哈佛、耶魯、康乃爾等著名高校發出的錄取通知書,現為美國聯邦法官助理。
同題新聞:
長樂現世界各地鄉親認祖歸宗盛況 張村十代同堂

福州新聞網12月1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吳康樂 通訊員柯多桂文/攝)昨日,長樂市猴嶼鄉張村400多名族親,從世界各地趕回家鄉舉行見面儀式認祖歸宗。
祭拜儀式結束后,十代代表中最受尊重的人開始坐轎游街,群獅起舞、伬唱助陣。
這是張氏家族首次十代人齊聚一堂,現場最大的長輩91周歲,最小的僅3周歲(左圖)。
據悉,張村現有5600多人,其中5200多人旅居美國。
同題新聞:
長樂猴嶼張村出18名哈佛生 400多名華僑家鄉團聚

最長輩91歲的張侯春大爺
福州新聞網12月1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郭立鋒 通訊員 柯多桂文/攝)長樂市猴嶼鄉張村是著名的僑鄉,全村現有人口5600多人,其中有5200多人旅居美國,所占比重超過90%。昨日,張村熱鬧非凡,旅居海外的400多名華人、華僑從世界各地趕回家鄉,同家鄉族親一起舉行張氏見面會。
輩分最大91歲,最小3歲
據張氏族人介紹,猴嶼張村張氏屬鳳池張后裔,南宋始遷猴嶼,已歷700多年。該族各房后人名字嚴格按照“行輩字序”命名,由于各房直系繁衍具有時間差,至2012年,張村張氏首現十代齊現景象。
昨天上午,上千名張氏族人齊聚張氏祠堂,共同慶祝團聚時刻。“侯日見天子君明臣良允”,十代族人代表聚坐在一起,最大的“侯”輩是張侯春大爺,今年91周歲;最小的“允”輩是張允曜小朋友,今年僅3周歲。
美國福建猴嶼聯誼會主席張子闊說,在美鄉親分散在美國各地,平時各自忙,少有機會相聚,舉行這樣的活動既是對鄉土傳統文化的紀念,也是鄉親認祖歸宗的好機會。
一村出了18名哈佛生
張子闊說,在美國的猴嶼聯誼會在20多年前就創立了“猴嶼教育基金會”“張天圖教育基金會”“猴嶼中文學校”等,以鼓勵后輩努力奮進。目前,猴嶼張村有哈佛在讀或畢業生18名,在美國綜合性名牌大學畢業或正在就讀的學子50多名。
其中,張見鑾一家“一門三哈佛”,3個兒子張天志、張天達、張天杰全是哈佛學子,張天杰還在1991年獲得美國總統學者獎;張君秀一家“龍鳳四杰”,兩男兩女共獲得7個碩士、1個博士學位,成為鄉人后代的楷模。
30年共為家鄉捐資
“長樂博物館、鄭和紀念碑、航海館、猴嶼自來水工程……這些項目、工程,我們都有捐錢。”張子闊說,雖然張氏族人大都身居海外,但他們非常關心家鄉,為家鄉公益事業更是慷慨解囊,30年來為家鄉捐款已達4000多萬元。得知村里要建戚繼光公園,張君宋、張君佐、張天晨、張龍牳、張天大等華僑踴躍捐資200多萬元,曾是荒山的張村雞籠山如今已經變成了風景優美的戚繼光公園,成了村民鍛煉的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