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磊)舫山書院坐落在翔安區的閩南四大古鎮之一馬巷的書院路,是典型的閩南明清古建筑,規模較大,其對面是觀音宮。現在我們看到的舫山書院是由當地政府牽頭,民間善士籌資修繕而重建的。重修后的書院門楣高懸“紫陽過化”金匾,中廳沿古例供奉朱文公神像。
書院始于唐代末年,而書院傳統的開創實起于朱子,歷來書院都是以朱子所開創的書院傳統和精神為典范,要求士子學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強調道德與學問并進,而不像官學那樣以科舉入仕為主要目標。
朱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而明人倫須遵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順序,其中學、問、思、辨是為了窮理,篤行則是修身以落實到具體的處事接物的事實中去。讀書做學問為第二事,求理才是其目的。朱子在同安任主簿時,還兼有“學事”一職,同安地處偏遠海濱,開發雖早,但文化教育一直較為落后,“民俗強悍,民風不醇”。朱子不辭勞苦,幾乎走遍了同安縣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都要“敦禮義,厚風俗”,不遺余力地“教化”民眾,貫徹他的“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大教育口號。同安出現了“家弦戶誦”的文明之風。
舫山書院一開始修建之時,一面是因感念朱子的教化之德,另一面是繼承朱子的教育精神,培養能真正為民謀福利的人才。書院祭祀朱子,也表明了書院的價值取向。舫山書院也是當時縣里最大書院,學子們都慕名來求學。清代末年士人施士潔任通判的時候,曾在寄居在舫山書院,他在1911年寫的詩中說,舫山與他的字云舫相關,是命定好的,“老夫名字恰相關,那知宦跡都前定,別駕題輿到此間”。當時馬巷一帶比較亂,盜匪很多,但是身為士人的他骨子里的擔當和責任感,讓他不能坐視不管,再加上自己又住在承載了講授修身治國傳統的舫山書院,因此,他內心的同胞物與的情懷油然而生,寫下了“南北先朝本弟兄,無端滕薛枉爭盟”的詩句。
現在的舫山書院的道德講堂定期有講座,其老年活動中心經常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書院給馬巷居民提供了一個有著濃厚文化氣氛的“朝圣之地”,也不斷以自己的方式為海濱禮儀之邦再添榮耀。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