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李超/文 通訊員 蔣芃/圖)昨晚,在福州市福建人藝劇場,由85后青年編劇張婧婧創作、“梨園天后”曾靜萍領銜主演的新編梨園戲《御碑亭》,以創新的意識、凝練的格局和出色的表演征服了慕名而來的觀眾。
該劇的壓軸獻演,標志著歷時20多天的第26屆福建省戲劇會演圓滿落幕。
《御碑亭》的故事出自《今古奇觀》中的《王有道疑心棄妻子》,原是一出京劇傳統戲。但在張婧婧的重新解構后,故事告別了“男尊女卑”的舊有氛圍,也告別了大團圓的結局,變成了女主人公孟月華喚起內心的情感意識,最終選擇放棄無愛的十年婚姻。
該劇今年5月由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首演于泉州,首演后即引發了戲曲界和戲迷的熱烈討論。省藝術研究院前院長王評章表示,整部作品在對人物的理解和對人物心理的挖掘上,充分體現了現代意識,從而得以面對當下的觀眾。
張婧婧說:“我想從女性的視角,以孟月華為核心來重新寫這個故事,構建一個講述孟月華、王有道和柳生春三人之間的故事,凸顯孟月華的情感歷程和心理變化。我想讓她從‘家’這個實際有著更多禁錮意味的環境中剝離開來,讓她以本身的面貌面對這個世界。”一周前,《御碑亭》應邀參演首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連演兩場票房均早早售罄。在接受上海媒體采訪時,張婧婧表示,除了讓觀眾看“玩意兒”之外,傳統戲對人物的情感做更深入、細膩的開掘,從而塑造更豐滿立體的舞臺形象,應是可行的。
演出中,《御碑亭》僅僅起用三名演員,舞美也極為簡單,往往只有一張幾案,或者一桌一椅。但兩個小時的演出,觀眾們屏住呼吸,沉浸在人物的喜怒哀樂中。福建省唯一的“二度梅”曾靜萍與國家一級演員林蒼曉、張純吉將梨園戲的表演精華,盡數呈現。劇終,《再回首》的歌聲響起,場內掌聲、叫好聲響成一片。
談及該劇對于梨園戲傳統表演方法傳承的意義,曾靜萍曾表示:“傳統程式的表演手段嚴謹豐富,足夠為演員在臺上的表演提供支撐。但是當代演員不能滿足于這些,而是要從當代觀眾的情感視角出發進行表演,這樣觀眾才更容易理解傳統程式的運用,傳統程式也才更適合當代審美需求。”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