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侖蒼聯盟村湖西自然村收藏最后一副打鐵擔——
消逝的行當 不滅的精神
老師傅們掄錘打鐵,重溫往昔歲月。
核心提示
近日,一副從廣東托運回來的打鐵擔,被南安侖蒼鎮聯盟村湖西自然村的老人陳列在老厝里。這副打鐵擔已陳舊不堪、落滿灰塵,村民何以如此珍視?因為,它是見證近該村400年打鐵史的最后一副打鐵擔。
原來,湖西村曾經是個遠近聞名的“打鐵村”,從清朝初期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村里的男人們有99%都從事打鐵行當。“當當當……”他們或經營著一家不大的打鐵鋪子,或挑著打鐵擔四處吆喝,甚至在廣東、湖南等地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近日,記者來到湖西村,聆聽老師傅們講述打鐵的故事。
□本報記者 陳靈 石偉琴 戴涵琦 文/圖
重現
時隔30多年 老師傅掄錘打鐵
在湖西自然村的一座古厝里,一些銹跡斑斑的打鐵工具“寂寞”地躺在角落里。幾位老師傅走到它們旁邊,熟練地將零件拼合在一起,一副完整的打鐵擔重生了。
掄起大錘來,今年55歲的周杏林一開始有些不習慣,“三十多年沒掄過咯!”和他配合打鐵的周賢車今年也已66歲,12歲就跟著父親開始打鐵。這次,他扮演著“師傅”的角色,只見他左手用鐵鉗夾住鐵塊,右手拿小石錘敲擊鐵塊,他敲哪里,周杏林便用大錘敲哪里,“當鐵塊燒到通紅時,師傅用鐵鉗夾起鐵塊,用小錘指揮大錘打鐵。”
他們的身后是一座風箱,旁邊是用來放木炭的地方。“最初的燃料是木炭,后來改燒煤。溫度能達到1000多攝氏度。”從事打鐵行當20年的周彼德14歲便開始當打鐵學徒,拉起風箱來輕車熟路。“鐵塊、鋼塊在火爐里燒,用風箱控制火候。”他一邊拉動風箱把手,一邊介紹,“比如做鋤頭,以前的鋤頭嘴是用鐵塊和鋼塊融在一起的,怎么讓鐵和鋼融合得剛剛好呢?老師傅一般會憑借經驗觀察火焰顏色,到了一定程度的青色才能用鉗子取出。”
“當當當”的打鐵聲傳出節奏的韻律,記者不禁感慨老師傅們配合默契。“這個速度算慢的啦,以前比現在快多了。”周賢車說,好久沒打,節奏都亂了。
村里的老鐵匠
講述
挑百斤重擔 十多歲走天涯
“一般一個打鐵團隊由師傅、伙計和一個掄大錘的組成。”聽老師傅們回憶打鐵經歷,記者發現,他們幾乎都從10多歲便跟著父輩打鐵。74歲的周賢義19歲開始打鐵,一開始做學徒,后來掄大錘,之后才做師傅,一晃竟打了三四十年鐵。“鋤頭、洋鎬、門閂、鐮刀等都做,技術好的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一般則要半個小時。”
說起打鐵往事,周杏林至今難忘。“十幾歲就跟著父親到村外打鐵,從這個村挑著打鐵擔到另一個村,有活就干,沒活就走。打鐵都是露天的,夏天熱,冬天則‘冰火兩重天’。下雨天就借別人的牛棚、廟檐、學校走廊等地方打鐵。晚上沒地方睡覺,就睡在廟宇或別人的祖厝里。有一次,我一躺下,頭磕到棺材一角,嚇得一整夜都不敢起來上廁所。”
“三個人,每人挑的擔子都有上百斤重。師傅挑風箱、火爐和鐵砧,一人挑鋼塊、鐵塊和煤炭,另一人挑帳篷、食物等生活用品。”周彼德說,由于燒鐵時溫度極高,他們都要系一塊帆布圍住胸部以下的地方,但還是難防火花四濺。那些被火花燒到而留下的傷疤,有的至今仍在。
風箱用于控制火候
歷史
99%的男人打鐵 傳承380多年
“湖西村,50歲以上的老人基本都打過鐵。”聯盟村老人協會會長周金筑說,追溯起湖西村打鐵史,可以從清初說起,但由于當時的人們都很少讀書,并未留下文獻記載。
“明末年間,周氏族人從安溪縣遷到湖西自然村,至今有460多年。因湖西地域小、田地少,清朝初期,村民無法靠種地養活家人,便學打鐵賺錢維持生計。從清朝至上世紀80年代,家家戶戶都有人打鐵,算起來,有380多年的打鐵史。”退休村干部周仲憲介紹,湖西現有周氏人口2500多人,在本村居住的只有1300多人,這是為什么呢?“為了生存,鐵匠們挑著鐵擔遠離家鄉,1200多人當年到晉江、石獅甚至廣東、湖南等地打鐵,之后便在當地建家立業。”
轉型
傳承打鐵精神 經營水暖致富
改革開放之后,村民們開始做起了水龍頭等水暖生意,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外出經商。漸漸地,打鐵人越來越少,打鐵行當開始退出了歷史舞臺。帶著打鐵人身上的吃苦耐勞精神,村里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村民開始發家致富了。
“雖然不再有打鐵人,但是打鐵的精神不能被遺忘。”在村民周春鴻的提議下,最后一副打鐵擔被人們從廣東找回到村里陳列起來。“曾經我們因為貧窮,無法好好讀書,現在經濟好了,要盡量培養好下一代。”村里的老人們都說,希望年青一代看到這副打鐵擔時,能記得父輩的打鐵精神,將它好好地繼承,打拼出屬于年輕人的新天地。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