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侖蒼400年“打鐵村”:消逝的行當 不滅的精神
村里的老鐵匠
講述
挑百斤重擔 十多歲走天涯
“一般一個打鐵團隊由師傅、伙計和一個掄大錘的組成。”聽老師傅們回憶打鐵經歷,記者發現,他們幾乎都從10多歲便跟著父輩打鐵。74歲的周賢義19歲開始打鐵,一開始做學徒,后來掄大錘,之后才做師傅,一晃竟打了三四十年鐵。“鋤頭、洋鎬、門閂、鐮刀等都做,技術好的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一般則要半個小時。”
說起打鐵往事,周杏林至今難忘。“十幾歲就跟著父親到村外打鐵,從這個村挑著打鐵擔到另一個村,有活就干,沒活就走。打鐵都是露天的,夏天熱,冬天則‘冰火兩重天’。下雨天就借別人的牛棚、廟檐、學校走廊等地方打鐵。晚上沒地方睡覺,就睡在廟宇或別人的祖厝里。有一次,我一躺下,頭磕到棺材一角,嚇得一整夜都不敢起來上廁所。”
“三個人,每人挑的擔子都有上百斤重。師傅挑風箱、火爐和鐵砧,一人挑鋼塊、鐵塊和煤炭,另一人挑帳篷、食物等生活用品。”周彼德說,由于燒鐵時溫度極高,他們都要系一塊帆布圍住胸部以下的地方,但還是難防火花四濺。那些被火花燒到而留下的傷疤,有的至今仍在。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