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一
這里有泉州南音等閩南文化符號元素,有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心胸寬闊、面向世界的胸懷……在中國音協副主席、前總政歌舞團團長、著名作曲家張千一看來,這些都是他作品創作可以充分汲取的“富礦”。日前,張千一來到泉州,在實地走訪中感受海絲文化,尋找創作靈感。
□本報記者 吳宗寶 文/圖
泉州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城市
“這幾天參觀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開元寺、清凈寺、九日山,還深入了解泉州南音、戲曲等一些海絲文化與閩南文化的代表性元素。”相比第一次來到泉州,此次雖然只有短短三天時間,張千一卻對這座城市的印象更加深刻,“我覺得泉州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與獨特,印象最深的就是南音及一些地方劇種,保存得非常完好。”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數百米直徑范圍內融合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文化,充分展現了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特點。在張千一的眼里,泉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千年古城,讓人感覺到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同時,又具備多種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尤其在清凈寺,“雖然我們走進清凈寺的時候沒有多少人,卻為泉州保存這么好的清真寺而感到高興。它不僅打上了伊斯蘭教文化的烙印,更重要的是,讓人感受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所帶來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這些文化在泉州烙下很深的印記。”
想為泉州創作“海絲文化”作品
來到泉州這幾天,張千一受到了泉州海絲文化和閩南文化影響。他向記者透露,“我有一個創作計劃,希望明年能站在國家層面的文藝創作的角度,結合‘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出發,尋找創作的靈感。”
“按照現代的觀念,藝術創作要敞開心胸,擁抱世界。”張千一向記者描繪了他的創作藍圖,“這樣一部作品,應該包含諸如泉州南音等閩南文化的符號元素,還應囊括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所具有的心胸寬闊、面向世界的胸懷。如若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不僅能代表泉州的地域文化特點,同時,它也能夠展現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特點。”
泉州的刺桐港從唐宋開始就非常著名,在馬可波羅的筆下是“東方第一大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張千一看來,“我們的海洋、陸地、天空應該無邊際地敞開胸懷與世界接軌,希望能夠響應‘一帶一路’的號召,從音樂作品的角度,將海絲文化呈于人間。”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