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長輝 通訊員 龍聞)
8日,首屆月港海絲文化論壇在龍海召開,來自海內外的60余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以“挖掘海絲資源重振月港雄風”為主題,就月港海絲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與發展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閩南僑民從這里起航
漳州月港位于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15世紀末期至17世紀中期,隨著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發展,月港一度成了“海舶鱗集,商賈咸聚”的外貿商港,與漢、唐時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時期的泉州后渚港和清代的廈門港,并稱為福建的四大商港。
廈門大學教授林仁川對月港歷史頗有研究。他表示,明代的漳州月港萬商云集,馳名中外,在世界航海史上和首次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不僅是東南沿海的貿易重鎮,而且是著名的國際商港,其影響遠及歐美地區。
月港彌漫著海洋文化的氛圍,不僅作為繁榮的對外貿易港口,而且也是閩南地區華商、僑民的重要出海口。當時九龍江沿岸的居民出洋過番,大都由此揚帆出海。因此,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說。
月港的貿易路線,同時也是閩南僑民的遷移路線。龍海市月港海絲文化研究會會長江智猛說,經過多年的歷史考證,當時月港擁有18條通往東西洋的航線,與東南亞、南亞和東北亞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并且以呂宋為中轉站,與歐洲一些國家進行間接貿易。沿著海上貿易路線,閩南地區華商、僑民足跡遠至南亞,甚至歐美。
多方期待共同挖掘
現今,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月港,這個沉睡了300多年的港灣,再次被喚醒。月港被列入海絲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藏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也逐漸成為許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鄭國珍是中國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他表示,漳州月港是海絲申遺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全球海運貿易中,月港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漳州進入了世界大航海時代,貿易范圍擴展到了歐洲,其海絲貿易特點是“走出去”,開華僑之先河,東南亞一帶大量的華僑都是那個時代開始走出國門的。月港的歷史文化不僅要挖掘好,更要保護好,讓月港順利邁進世界文化遺產殿堂。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楊松年說,16世紀以后,漳州人移民東南亞的非常多,漳州人在新加坡、馬六甲發展史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現在很多新加坡的街道還是用漳州移民的人名做地名。“時過境遷,現在東南亞地區對月港了解較少,希望通過論壇的舉辦,吸引更多東南亞學者專家認知月港、研究月港,加強漳州與東南亞的交流。”楊松年說。
來自臺灣的唐山出版社社長陳隆昊同樣對月港歷史文化的研究、挖掘充滿期待:“月港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我的祖先就是沿著九龍江,從月港出海,登上臺灣島。希望能與大陸專家學者合作出版海絲文化的相關書籍,宣傳月港歷史文化”。
“龍海市不僅大力度研究月港歷史文化,還在對月港進行規劃,準備對現有傳統建筑進行修繕,恢復古月港的風貌,讓更多的華僑華裔看得見鄉愁。”江智猛說。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