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縣域發展依特取勝、以特求好,須臾離不開文化元素的豐潤與滋養,實現縣域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務必重視文化、加強文化、打造文化。”在柘榮縣委書記薛理朝看來,柘榮的區域特色經濟,區域的神韻,都體現在“文化”上。把文化軟實力提升上去,然后用文化引領,促進招商引資、發展旅游、項目支撐,凸顯縣域差異發展、綠色發展,方能彰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在區域格局中的精氣神。
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在柘榮縣今年的黨代會、人代會上,柘榮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提出了建設“文化柘榮”的目標定位,并把文化作為縣委主抓的三大重點工作之一,成為柘榮文化建設史上的劃時代之舉。
圍繞建設“文化柘榮”目標,實現“文化化人、文化惠民、文化興產”的新要求,柘榮縣縣長雷祖鈴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突出人文建設,通過激發文化自覺、增厚文化內涵、培育文化產業,引領文化柘榮新發展。同時在報告中一一列出具體實施舉措,直切發展要領。
突顯文化柘榮,構筑發展神韻。藍圖繪就、路線明晰,凝聚合力、迸發合力,“文化柘榮”風水生起——
化人之力常有
“楮坪鄉仙嶺村鄭宗遠善治其家、勤創家業,富而好施、熱心公益,成為遠近聞名的富甲山莊莊主和慈善家。特別是年登花甲后,他錢糧濟人、路橋渡人、田產贈人,堅持傾其家產、扶世濟貧。逝世后,他的子孫每年都要集資集勞維修石路橋亭……”近日,在楮坪鄉洪坑村農民休閑文化廣場,楮坪鄉小板凳宣講隊隊員鄭養其一段接地氣的方言評話,又一次傳頌了明朝慈善家鄭宗遠的事跡,勸導群眾學習先人、立德行善。
“小板凳”宣講“大道理”傳遞“正能量”,這是柘榮創新基層群眾思想文化工作走出的特色之路。以“小板凳”宣講為陣地,170多名草根人才宣講員活躍全縣農村鄉間,一條板凳就是一個平臺,說“地方話”、嘮“家常話”,運用輕松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方針政策、憶歷史名人、聊孝德傳統、說文明新風,有效提升了當地特色文化的傳承發展,也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成為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
文化是化人的,重在引領,貴在自覺。人靠文化促進自身全面自由發展,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質“化”高,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在建設“文化柘榮”中,柘榮把“文化化人”作為重要目標要求之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開展愛國愛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深入挖掘、弘揚光大孝德傳統文化、休閑養生文化、馬仙信俗文化、歷史名人文化等縣域特色文化,引導全民提高文化修為,增強文化自信自覺,致力構建人人愛文化、講文化、重文化的“文化柘榮”。
謀定而動,柘榮精準發力——
創新載體。充分發揮“小板凳宣講隊”的文化宣傳作用,讓縣域特色文化隨著一場清新樸實的宣講入耳入腦入心;“文化柘榮半月談”開講,一期一主題,沙龍式懇談;設立“文化柘榮”發展顧問團,選聘一批中央、省、市相關文化名人擔任“文化柘榮”發展顧問,借用外在文化發展智慧為“文化柘榮”建設服務。
樹立榜樣。一方面,深入挖掘游樸、陳桷、袁天祿等當地歷史名人文化,弘揚他們勤政廉政、以儉養德等思想品德,發揮對社會的感化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樹立東源村黨支部書記吳澤炎、“中華巧女”袁秀瑩等一批愛崗敬業、傳承文化等方面的典型,以身邊人說身邊事,彰顯榜樣的力量。
深耕文化。“做活一位仙”,馬仙信俗文化的挖掘、豐富,就是其中一個力作。馬仙是閩浙一帶民眾祈禱健康平安的精神寄托,柘榮作為其發祥地,以弘揚馬仙孝德精神為載體,著力提升信俗文化核心價值,并全力推動馬仙信俗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柘榮馬仙文化旅游節,馬仙信俗文化特色旅游方興未艾,成為柘榮縣文化旅游的一張特色名片。
營造氛圍。放映微電影形象片《攬夢柘榮》、出版《游樸詩文集》、籌拍《馬仙》電視連續劇等系列文化精品;農家書屋覆蓋全縣,開展“全民讀書月”等主題系列活動,打造“書香柘榮”;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抓好廉政文化與孝德文化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等活動常態化……
通過有形的、無形的推手,潛移默化間,建設“文化柘榮”氛圍愈濃。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