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燭光虔誠】
司馬小萌,泉州籍著名現代作家、外交家司馬文森的二女兒,現為中國晚報攝影學會會長、原北京晚報高級記者。近日,司馬小萌到廈門主持中國晚報攝影學會2015理論年會,受泉州晚報社邀請,第一次回到故鄉參觀尋根,并將泉州印象濃縮進了自己的鏡頭中——
□中國晚報攝影學會會長 司馬小萌 圖/文
若不是泉州晚報社林總建議,我也許會和故鄉泉州擦肩而過。其實難怪,我父親司馬文森雖然出生在這里,但他18歲離鄉,在上海在廣州在桂林在香港在國外,我們六姐妹隨著他的革命足跡出生、成長、定居北京。就連我的母親也沒有到過泉州。
上月底,中國晚報攝影學會在廈門舉辦2015理論年會后,我終于來到泉州。老城、老街、老屋、老鄉,你們好!你們好!
這座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人輩出的城市,以她熱情博大的胸懷,迎接了親人的到來。匆匆三天,不但找到了父親的出生地——泉州東街第三巷,還第一次見到了老家的親戚們。此外,我還特意來到泉州市圖書館,贈送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幾本著作,原來泉州市圖書館早已收藏了我父親的著作,并且數量有50多種。
我把對故鄉的觀感和印象,把濃濃的情深深的愛,一股腦兒融進自己的鏡頭中,也算是我對故鄉的感恩……
這些圖片發表在微信上后,泉州晚報社林耀平總編輯和大連晚報社趙振江總編輯寫下兩段留言,令我感動之情溢于言表——
泉州晚報社總編輯林耀平:中國晚報攝影學會會長司馬小萌近日返鄉尋根。她是泉州著名現代作家、華僑抗戰老戰士、外交家司馬文森的二女兒,身上流淌著泉州的血脈,豪爽俠氣,性情中人。她說,家鄉一下子給予太多靈感,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想要的角度。萌眼看泉州,不但讓人領教其非凡的專業與洞察力,更感受到火一般的赤子情懷。
大連晚報社總編輯趙振江:會長故鄉尋根,讓我們更加立體地全面地了解了令尊司馬文森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作為革命家,他是1933年入黨的老資格,是左翼革命文學的實踐者和組織領導者;作為作家,他具有超常的文體掌控能力,在各類文學樣式的創作中都能取得出色成績;作為外交家,開創擴展了與亞歐非的文化交流。作為出色的父親,用優秀的基因和風范成就了出色的子女。作為文化符號,他以自己傳奇的經歷、杰出的貢獻和最后的慘烈犧牲,至今仍然蕩滌和震撼國人的心靈與良知。泉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司馬會長不虛此行!

【人靚花美】

【公園印象】

【浪漫飛天】

【昨天今天】

【不約而同】

【給錢再拍】

【俯瞰泉州】

【真真假假】

【浪漫門神】

司馬小萌在泉州東街老家

司馬文森、雷維音夫婦在印尼
司馬小萌,1945年生于廣州,漢族,無黨派。北京晚報高級記者,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十屆北京市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國晚報攝影學會會長,北京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朝陽區攝影家協會顧問。196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70年至1971年在張家口日報擔任攝影記者;1972年至1979年在北京日報擔任攝影記者;1980年至今,先后擔任北京晚報攝影記者、美術攝影部副主任、攝影部主任、家庭生活部主任。
司馬文森(1916~1968),學名何章平,泉州東街人,中國著名現代作家、外交家。193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申報》、《作家》等報刊發表多部揭露現實的短篇小說。
抗戰時期,司馬文森先后在上海、廣州從事救亡宣傳工作。解放戰爭時期,投入反對內戰的斗爭,把港澳和南洋的愛好文藝進步青年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并為解放區輸送新生力量。其間,司馬文森撰寫發表了大量評論文章和小說。1949年9月,從香港來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擔任“共同綱領草案整理委員會”委員,并參加開國大典。
1955年夏,司馬文森奉派出任駐印尼大使館文化參贊。1962年底回國后,擔任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西亞、非洲司司長。1964年,司馬文森出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贊。全國文代會第一、二、三屆代表?!拔母铩敝斜黄群θナ?,年僅52歲。
司馬文森是報告文學寫作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對報告文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長篇小說《南洋淘金記》被譽為“反映四千萬華僑生活一部最有力的長篇著作”,開創了華僑社會文學的先河。長篇小說《風雨桐江》以泉州為背景,描寫了家鄉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九十年代由其小女兒司馬小加改編成電影劇本《歡樂英雄》、《陰陽界》,其女婿吳子牛擔任導演,曾獲金雞獎、政府獎等多個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