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左二)在重慶。
陳嘉庚(右一)在延安。
東南網12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李超/文 林雙偉/圖)
8日晚,由福建人民藝術劇院出品的大型原創文獻劇《陳嘉庚》亮相福建省第26屆戲劇會演。該劇用一種“述而不作”的風格,從眾多文獻中選擇材料匠心組接,展現了戲劇性的另一種理解和呈現方式。陳嘉庚的扮演者陸開文表示——
從《古田會議》中的朱德,到《陳嘉庚》的陳嘉庚,陸開文經歷了兩任主角的大跨越。“一個是行伍出身,一個是商人。《陳嘉庚》更多的是表現一種民族情感。”
雖然錯過了創作前期赴集美鰲園等地的實地體驗,陸開文篤定地相信,自己的陳嘉庚和該劇首演主角、國家話劇院著名演員趙小川的陳嘉庚必然各有千秋。接到角色后,他也讀了《南僑回憶錄》,最讓他感慨的是,全劇尾聲時陳嘉庚有一句話——“凡事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為依歸,個人成敗應在所不計”。陸開文說,這是陳嘉庚一生的寫照。
“他并不是南洋華僑中最財大氣粗的,但能做到許多別人做不到的事。我盡量在這方面上往人物上靠。”陸開文認為,雖然演員一般是在劇本基礎上進行創作,但在劇本給予支撐有些不足的情況下,演員要主動補充對角色的感知。略有遺憾的是,他沒能找到陳嘉庚的影像資料,所以不能單純從外在形象上建立表演,更多的還是要“走心”。
“對我來說,等于從零開始,就像畫素描一樣,而不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陸開文坦言,相比《古田會議》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提升表演水平,《陳嘉庚》留給自己只有十來天。最大的難題是,陳嘉庚的臺詞有近9000字,還都不是平實的大白話。
在創作過程中,演員接到每一個角色后的反應都不一樣。對陸開文來說,陳嘉庚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還需要他不斷添磚加瓦。孰優孰劣還言之尚早,畢竟“演過的太多了,跨越都很大,每個角色都是一種挑戰,而且,每個角色也都要珍惜”。至于會演本身,他說,這是“展現福建人藝整體精神面貌的機會,臺前幕后基本上都是本院的力量在創作,大家干勁高,這是在壓力下,大伙兒做得比較好的一個地方”。
“每一臺戲,都是靠大家一起努力。”陸開文反復強調。他說,《陳嘉庚》雖然年輕但是題材深厚,他想請觀眾記住的仍然是那句話——“凡事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為依歸,個人成敗應在所不計”。他說,這是一種天下為公的偉大情懷,一種偉人的氣度,一種精神的力量。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