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調查報告謀破“局”
12月,是黃思萬被派往博愛村蹲點的第五個月。
博愛村也是一個“雙薄村”(經濟、黨建基礎薄弱),年人均純收入不足萬元;外出人口多,老年人口多,特殊人口多,村里漸漸“空心化”;村里的土地大部分用來進行農業種植,幾乎沒有養殖等其他產業。窘困,是它的現狀。
困局如何突破?黃思萬在思考。
走村入戶,走訪村情。心在想、腳在走、筆在動,2個月的摸底,黃思萬撰寫的專題調研報告《破局》終于完成。
這篇調研報告,用“現狀之窘困”“認識再深入”“思路與設想”三個部分,試圖在博愛村2.6萬多畝的土地上,找到一條擺脫貧困的出路。
“雖然我的任期只有一年,很多人覺得做不成事,但是我覺得不能因此就不做事。”黃思萬說,“我希望為全村497戶1805人盡點本分。”
發展涂鴉基地“造”藝術
地處延平區和建甌市中間位置,205國道穿村而過,距離南平市區和建甌市區各只有30多公里路程,距高速公路互通口僅6公里。這是博愛村的地理位置優勢。
在博愛村,山多地廣,農林產品豐富,閩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建溪環村而過,還有保存完好的居民古建筑和小有名氣的博愛光餅。“有山有水有特色,讓我們對博愛村的未來充滿希望。”黃思萬說。
如何發揮優勢,在有限時間內幫助村民轉變觀念,拓展發展思路?黃思萬提出發展鄉村旅游的設想。
按照黃思萬的設想,博愛村要充分整合各項資源并努力爭取旅游、農業、建設等各部門支持,力爭在10年內,打造以人造花海、趣味采摘、水上娛樂、古民居、光餅、農家樂等為內容的鄉村生態休閑旅游。
然而,博愛村目前的旅游產業幾乎為零,從零起步,困難重重。黃思萬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并整合村里的現有條件,打造亮點,逐步配套,形成產業。
“博愛村沒有獨特的人文優勢資源,亮點只能打造。”黃思萬認為,戶外寫生有利于保護環境資源,可保證持久發展;涂鴉活動面對大眾群眾,可迅速聚攏人氣,兩者有機結合,可打造形成戶外寫生和涂鴉創作基地,賦予博愛村藝術氣息。
按照黃思萬的設想,寫生涂鴉基地成型后,博愛村下一步計劃發動村民參與,逐步開展河灘燒烤、水上游樂、趣味采摘、農事體驗、農家吃住等一系列配套項目,培育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促進全村經濟社會發展。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