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真正的恐怖是內心的丑惡
用李西閩自己的話說,他走上文學路與年少時多苦難分不開。
上高中時,他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掙了12塊錢的稿費。拿到錢,他買了豬頭肉請同學們美美地吃了一頓。就這樣,他創作的動力越來越大,拼命地寫……
但遺憾的是,高考他落榜了。父親希望他跟著親戚學門手藝,一開始,他跟著大伯學箍桶,干不了。后來,他跟著堂叔做泥水匠,一天掙兩塊錢,心情很糟,天天喝悶酒。很快,工錢全喝沒了,還欠店家錢。店家的女兒勸他不要再喝了,建議他去參軍。
就這樣,李西閩又走進了軍營,在空軍部隊服役21年。當兵的日子,李西閩把空閑的時間全用在讀書上,晚上躲在被窩里一邊看一邊寫。
軍旅生活很豐富,李西閩如魚得水,在軍營寫了200多萬字的小說。其間,他開始創作恐怖小說。當時恐怖小說的創作在國內還是一個空白,李西閩在摸索中前行。緊接著,他又寫下《尖叫》《死鳥》等多部恐怖小說,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并成為中國恐怖懸疑文學的先行者,多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不過,李西閩真正的文學創作是從離開部隊才開始的。
其實,李西閩的恐怖小說不同于一般人理解的鬼故事,他所詮釋的恐怖是人的災難和內心的丑惡,他寫的都是現實中人性的弱點。
這次,他特意帶來三本新出版的小說集,這是從300多萬字的中短篇小說中精選出來的,算是對過去寫作生涯的紀念。其中,《七條命的狗》是現實題材小說,《血在燒》是軍事題材小說,《野河灘》則是少年成長題材小說。
C 珍貴記憶重溫活著的意義
似乎是命運的有意安排,這位長于寫恐怖小說的作家,在汶川大地震中,被活埋了整整76個小時,經歷了人生真正恐怖的時刻。
2008年5月,李西閩應邀來到汶川銀廠溝的鑫海山莊創作長篇小說《迷霧戰艦》。12日下午,頃刻間地動山搖,來不及作任何反應,垮塌的樓房就將他深埋其中。在接下來的76小時里,他身體無法動彈,滴水未進,在恐懼和絕望中唯有不停地祈禱。
成功獲救后,李西閩才知道,當時與他一起被埋的6個人,只有他活了下來。在別人眼中,他是幸運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恐懼地活著。
“地震留給我的是一輩子的痛。”李西閩說,原以為獲救后一切會隨風飄散,可沒想到活下來總是被噩夢纏繞,恐懼感如潮水般將自己淹沒。他被確診患了抑郁癥和創傷綜合征。
李西閩懼怕一人獨處,不敢坐地鐵,因為地鐵轟隆隆的聲音就像他被埋時聽到的從地底發出的發音。絕望情緒產生時,想從樓上跳下去……災難給他帶來了無法言說的傷痛,他用不同的方式抵抗噩夢,希望獲得靈魂的救贖。
寫作便是他覺得有效的一種方式。他根據這段經歷寫的長篇散文《幸存者》,講述被埋的真實生死體驗。《幸存者》出版后,很多讀者給李西閩寫信,鼓勵他好好活下去。正是讀者的鼓勵,讓他重新獲得生活和寫作的勇氣。
于是,他又完成了長篇小說《救贖》。與《幸存者》不同,《救贖》是虛構的。《救贖》講述了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何國典來到上海,經歷來自靈魂深處和現實生活中的困境,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救贖之路的感人故事。不過,在李西閩看來,《救贖》同樣是真實的,小說主人公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是真實的。寫作《救贖》的過程,也是進行自我心靈的救贖。
災后不久,李西閩去了四川災區,用《幸存者》的版稅,資助一些災區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看到那些孩子迷惘而又充滿渴望的眼睛,我流下了淚,他們和我一樣是幸運者,同樣需要心靈的安慰。”
因為《幸存者》一書,李西閩榮獲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授獎辭這樣寫道:“李西閩的珍貴記憶,還原了一段悲劇時光,也為人類的大愛、勇氣,寫下了個人的頌歌。他在文字里重溫了活著的意義,而關于活著之幸福感的嶄新理解,卻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來共同領會。”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