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講座現(xiàn)場 王瑋 攝
上月底,由省文學院和本報等單位共同主辦的“作者尋找讀者”活動照例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八閩書院舉行,但這次請來的作家有些與眾不同。
因為不滿貧窮與饑餓,他8歲離家出走;在汶川大地震中,他被埋廢墟,度過了人生最真實最恐怖的76小時。而災難過后,他通過幫助別人,通過寫作來進行自我救贖。
他就是中國新概念恐怖小說領軍人物李西閩。為了更好地與榕城文學愛好者親密接觸,他攜最新出版的小說集亮相,暢談精神歷險記,講述別樣文學路。
A 夢里閩西成故事背景
談起自己的人生,李西閩覺得,很多時候,自己是個逃亡者。而第一次出逃,就是在8歲那年。
李西閩出生在長汀縣河田鎮(zhèn)一個小山村,盡管那里山清水秀,但故鄉(xiāng)留在他記憶中的卻是貧困和饑餓,所以他從小就想逃離那個地方。
8歲那年夏天,李西閩偷偷從家中拿了五塊錢,一個人輾轉來到福州。他想到福州找姑姑,其實他的姑姑在南平。
很快,帶的錢花光了,李西閩開始想念家里,覺得再貧窮的家都比外面好。他混上火車,不料第一站就被趕了下來。后來,他沿鐵路線乞討,饑一頓飽一頓……所幸,在他快要餓昏的時候,遇到一位好心的警察,幫他買了回家的車票。
那次離家出走,家人都以為他死了。“我離家出走那天,下了一場暴雨,家人以為我被沖走了,就沿汀江往下找,找了兩三天也沒找到。”李西閩說,當他灰頭土臉出現(xiàn)在家門口時,親人們還以為看到了鬼。奶奶摸著他的臉,一把將他抱在懷里痛哭。
李西閩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那次爸爸沒打他,還給他煮了粉干,放三個紅蛋,說是驅邪。
和貧窮一起留在李西閩記憶中的還有親人的死亡,這也是他要離開家鄉(xiāng)的堅定動力。他的童年經(jīng)歷過兩次親人的死亡,一位是他的爺爺,一位是他的堂哥。爺爺生前特別喜歡吃河田雞,可到死也沒吃過一只完整的河田雞。而堂哥金水因為要到河里撈一個粽子給他吃,被洪水沖走。
李西閩說,其實,他真正想逃離的并不是故鄉(xiāng),而是故鄉(xiāng)的貧窮。相反,故鄉(xiāng)的山水、人物已深入他的骨髓。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濃郁的故鄉(xiāng)情結,故鄉(xiāng)經(jīng)常作為他小說中的故事背景出現(xiàn)。例如,唐鎮(zhèn)三部曲《酸》《腥》《麻》中的唐鎮(zhèn),就是以家鄉(xiāng)河田鎮(zhèn)為藍本,其中很多人物和故事都與故鄉(xiāng)息息相關。
李西閩現(xiàn)居上海,每年都要回幾趟老家。他資助故鄉(xiāng)貧困的小孩上學讀書,捐資修路,回鄉(xiāng)看到窮困的老人,也會設法幫助。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