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7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邱也栩/文黃孔瑜/圖)41歲的漆藝人陳如山活得像詩里一樣:喂狗,燒柴,做漆,神游于山室,應了海子詩篇中的“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隱在北峰泡茶種菜做自己
陳如山是莆田人,早年受教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系,學的是漆畫,畢業后從事設計方面的工作,也做漆器。“每個設計師都會有這樣的夢想,能有一個地方,安靜地創作、泡茶、種菜。”
對于陳如山來說,這片位于北峰的百年老宅,好幾畝地的院落和后山林地符合他的一切想象。而最終達成長年租約,則是緣分。
院落暫定名“汐山蘭若”。“汐”通“溪”,“汐山”代表周圍山水環繞,“蘭若”為梵語,意指寂靜無苦惱煩亂之處。它坐落在村子中間的山丘上,硬山頂,青瓦片,及膝的門檻和雕梁畫棟,無不透著古意。拾級而上,最高處是起居室,木屋,刷成青綠色,四面有窗,屋頂也有,望出去就是十多米高的杉樹。
記者到訪時,預計耗時兩年多的裝修才到中途,一些墻面露出的斑駁的黃土,訴說著往日的風霜。老宅荒廢了二三十年,修復改造的花費要比推倒重建多得多。但陳如山愿意一點一點地投入,當作“最大的作品”去用心。他說,“汐山蘭若”的一磚一瓦,腳下踏的條石,都是自己從拆遷的老房子中挑的,一切修舊如舊。
漆器的形很重要,同個器具,弧度變一下,味道就不同了
與漆做伴制坯上彩磨時光
大多數時候,陳如山都獨自待在北峰的“汐山蘭若”。老婆孩子則在福州市區工作、讀書,只在周末偶爾來一下,還嫌太靜。早起時窗外常常霧氣氤氳,站在院子里伸伸懶腰,大口呼吸,茂林修竹環繞,潺潺水聲入耳,間或雞鳥相鳴。他養的兩只狗——小白和叮當,聞聲奔逐而來,跟著他繞著石板路一周,摘一些野果。
吃過早飯,陳如山就坐在長條桌前做漆器,直至下午。雖然大學學的是漆畫,但陳如山坦言,自己對器形之物更為鐘情。“每一個設計出來的東西,它的薄、厚、弧度,它的立體感,都值得讓人琢磨。”他指著桌子上兩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茶具說,“尤其是弧度,同樣一個東西,它變一下,味道就不一樣。”
漆器之所以能長久不腐,正是因其繁復的制作工藝。陳如山介紹,從制坯開始,漆器有多達上百道的工序,其中主要幾個大的工序是制坯、裱背夏布、上灰、上推光漆、打磨、拋光等等。這些工序中,有的需反復多遍才能完成。如打磨,其力度需十分講究:輕了,無法將漆的花紋顯露出來;重了,則會磨去花紋,毀掉器物。“一切都要恰到好處,很考驗人的審美。”
北峰的夜晚倏忽來臨,溫度下降得很快。陳如山捧著一碗飯站在暮氣里,小白和叮當繞膝走,一塊余骨忽地落下,叮當準確地銜住,搖著尾巴,像得勝一般。
漆器做好,搬至老宅大廳,細細端詳
閑暇之余,在工作室里看書,四周只有風過樹林的沙沙聲
暮色中,端著碗,帶著小狗,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閑步
如研磨漆器一般,老宅修復起來也很費力,但一年下來,已初具規模
如研磨漆器一般,老宅修復起來也很費力,但一年下來,已初具規模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