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美,在于精神之美——專訪龍巖學院黨委書記林和平
龍巖學院里,“漢劇進校園”開場了。
編者按
今年暑假,東南網與福建日報社經濟文教部共同策劃主辦“福建最美高校”學生點贊榜活動。該活動通過網絡專題、《福建日報·東南網事》和微信微博等平臺,對福建22所高校特色亮點進行充分挖掘,推出“福建最美高校”學生點贊榜。整個活動參與人數接近20萬人次,收獲微信點贊數5萬余個,在全省高校師生中引發廣泛關注與好評。
為進一步展現校園之美,東南網、福建日報經濟文教部、福建高校網絡通訊社記者組成聯合采訪組,專訪上榜高校主要領導,全方位展現校園特色、文化底蘊、辦學成效。本期起,東南網事將陸續刊發專訪報道,敬請關注。
東南網12月7日訊(本網記者 馮川葉 黎晶瑛 福建日報記者 陳旻 校通社記者 邱雪艷 文/圖)
“大學之美,首先是道之美,精神之美,這才是本質的美、永恒的美、持續之美。”談起校園之美,龍巖學院黨委書記林和平說,大學要有濃厚的學術氛圍,有自由、獨立、開放、創新、包容的精神。有了這些,美才有根基。在由東南網和福建日報經濟文教部聯合舉辦的“最美高校點贊”活動中,龍巖學院入圍十強。
高校要美,首先學術氛圍得濃厚
“一個高校美不美,不僅在于校園風光,更要看學術氛圍。”在林和平看來,一個學校的學術氛圍如何,關鍵在于青年教師。為了讓更多的青年教師能夠潛心科研,改革的第一刀就從吃飯問題下手。
許多青年教師的家大部分都在校外,下了課回家買菜做飯,一切收拾妥當就已經臨近深夜了。這樣一來,老師們晚上可用來鉆研學術的時間就所剩無幾。
“如果老師們6點在食堂用完晚餐,7點到實驗室,11點回家,一個晚上就有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學術積淀。”為了讓老師們能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術,學校決定豐富教工食堂的晚餐。教師們只需要花上五元錢,就能在食堂里享用一餐小型的自助餐。這一改革很受歡迎,漸漸地晚上亮燈的實驗室越來越多,飯后直奔實驗室也成為許多老師的習慣。
為了激發青年教師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龍巖學院還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例如取消教師進修期間暫扣工資的規定、出臺獎勵性績效改革方案等,鼓勵教師潛心學術。
汲取客家文化 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江玲玉是龍巖學院文傳學院的學生,同時也是客家連城拳的傳人。課余時間,她組織同學一起練習連城拳,一同為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出力。在2015年全國傳統武術比賽中,她憑借客家連城拳獲女子青年組其他長器械項目和女子青年組其他拳術項目一銀一銅的好成績,并被大賽授予“道德風尚”榮譽證書。
“客家人團結奮進、吃苦耐勞,這些良好品質值得大學生學習。”在林和平看來,生長在閩西大地的龍巖學院應該汲取本地的優勢文化,使它成為龍巖學院的特色校園文化。為此,龍巖學院在大學生中開展了“品味客家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實踐周、成立以龍巖籍客家學生為主的客家文化研習會、舉辦客家美食體驗活動和客家文化綜藝晚會等系列活動。
鼓勵創新 也要寬容創業失敗
“給學生一個平臺,他們能還你一個驚喜。”這是林和平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認為,大學要重視創新、重視創業,而學校要做的就是就提供一個實踐的園地。
目前,龍巖學院有校內和校外兩個創業園,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入駐創業園的大學生創業項目不僅可以享受租金全免的優惠,更可以獲得學校協助辦理工商、稅務登記以及項目診斷輔導等幫助。此外,為了鼓勵創新、創業,龍巖學院每年還根據省萬名大學生創業培訓計劃安排,面對全體有創業意愿的在校生,舉辦創業培訓班。其中優秀學員列入學校重點創業扶持對象,其創業項目經專家評審后優先入駐創業孵化基地。另外,學校還推薦申報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和推薦創業畢業生申請省級資助,被立項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可獲2000至2萬元不等的創業資助;省級資助項目可獲得3萬至10萬元不等的創業資助。
“創業沒有那么容易成功,因此要寬容創業失敗。”林和平透露,下一步,學校還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學生創業,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更有力的幫助和保障。
對于未來,林和平表示,龍巖學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差距,也要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走出一條適合未來發展需求的道路。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