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網訊作為2015年中華環保世紀行城市“綠心”范圍內的試點村,洋尾歷史文化名村建設自2014年7月以來,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建設理念,切實做到以保護為主,不搞大拆大建。并以開展“三通四綠十配套”為基礎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實現試點村“村亮、水清、田豐、路暢、林綠”。 涵江區白塘鎮黨委副書記姚祖興介紹,洋尾歷史文化名村建設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一方面是環境衛生整治,對雜、亂、臟的地方,專門成立隊伍進行保潔,改變整個衛生面貌;第二方面是古建筑修繕,把原來的舊祠堂和古官道重新按“修舊如舊”的原則,聘請老專家、老工匠對古祠堂、牌坊、墻壁進行裝修;第三個方面是文化傳承,主要是把洋尾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從名間開始收集、整理,然后在祠堂里面展示,為下一代提供一個觀賞、學習的地方。他說,“接下來的規劃,就是要嚴格按照省里面審批的整個洋尾歷史文化名村20年規劃,按照規劃里面的步驟內容進行建設、修繕。” 截至目前,為保留原有街巷空間尺度,該村拆除了36處、約8000多平方米與古建筑風格不協調的建筑物,并對立面進行裝修,以保持與街巷傳統風格一致。拆除前街巷寬度只有約1米,現在平均寬度約6米。并對該村“聚福社”廣場、村部前面的溝面等公共空間進行景觀環境整治,清理湖面填土、拆除周邊有礙視覺的建筑物,恢復歷史空間形態,合理增加綠化面積,精心布置建筑小品。共增加綠化面積約6000平方米,河道經過清淤并用鵝卵石砌坡,現有清水河道約1600米。同時,共修繕完成3座祠堂,還有1座正在修繕中。 該村村民李金星說,政府對洋尾村進行改造后,路面變寬也平坦了,不僅走路安全了,連小車都能開進來,整個村的精神面貌都在變好。“我們一直很支持文化名村的改造,希望政府部門對還沒鋪設完的道路繼續鋪設,還未修繕完的古民居繼續修繕,把洋尾文化名村打造的更有文化氣息。” (本網記者 曾琳琳) 古色古香的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