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去毛后的牛皮,撐開曬干備用。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黃寶陽 林勁峰 通訊員 蘇福彬 文/圖
制鼓手藝 家傳四代
鼓聲,對閩南人來說,幾乎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背景聲。無論是南音、高甲戲、木偶戲等泉州傳統藝術形式的舞臺上,還是喬遷、祭祀、慶典、喪事等民俗活動,特別是表演閩南特色的“大鼓吹”,鼓聲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經驗的鼓手都知道,一面好的鼓,聲音要響亮卻不能刺耳,要經得起幾十年的捶打而不松懈。然而,這種好鼓可遇而不可求。在永春,老鼓手都知道要買鼓得到達埔鎮尤家,經100多年傳承的尤家制鼓技藝,意味著高品質。
尤建成是尤家鼓的第四代傳人,今年已經70歲。族譜里有記載,出生于1860年的曾祖父尤學取,開創了尤家的制鼓技藝,并一直延續至今。

②將曬干的牛皮浸泡24小時后,刮除雜質。
幾經沉淪 一度中斷
在一個世紀多的歲月中,世事幾易,風云變幻,尤家的制鼓技藝也幾經沉淪,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甚至被迫中斷。大鼓,在舊社會,更多出現在與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動中,新中國成立后,開始了一系列破除迷信的活動,因此,買鼓的人少了。1953年,是尤家鼓的第三代傳人尤建成的父親尤國治當家,他被迫中斷了家傳的制鼓行當,直至1963年,他因病去世前,將兒子尤建成叫到床前,將制鼓的幾個關鍵點一一道出,并叮囑他,有機會一定要重新制鼓,不能讓這門手藝斷了。
出生于1946年的尤建成,從小看著爺爺、父親制鼓,制鼓的每一個步驟都大致了解,然而,父親停業之時,他年僅七八歲,記憶并不深。父親去世時的一番叮囑,讓他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家傳的技藝。父親的遺命,尤建成銘記于心,但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鼓仍沒有市場,他只得一邊務農,一邊等待機會。

③按鼓的大小計算出鼓架的高度、直徑、弧度,再加工出相應大小的木片,用藤條一片片圍起來。
承父遺志 鼓聲再起
十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在尋找讓尤家鼓重新面世的機會。1970年,村里搞活動,借來小學的大鼓,不小心弄壞了,緊急向他求助。他憑借技藝和父親傳授的秘訣,經過一番摸索,竟然做出了大鼓,沉寂了近20年的尤家鼓聲,再度響起。鼓聲喚醒了許多人,慢慢地開始有人找他制鼓,但數量不多,一年做不了幾個。
直至1980年,他決定開店,將家傳的老手藝發揚光大。最初,生意清淡,來做鼓的,無非是寺廟、宮廟里的和尚、道士等,他做的鼓經久耐用,因此產量一直不大,他的主業仍是務農,僅在業余時間做一做,補貼家用。

④箍鼓架沒有用到釘子,弧度計算精準,幾十片木片便可做到密不透風。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性文藝活動越來越活躍,許多村里都有了南音、大鼓吹等文藝演出隊伍,很多古厝,也都有鼓樂家伙什。民間民俗活動的增加,直接帶來了更多買鼓的人。2000年開始,他專心做鼓,如今,他一年可以銷出大小上百個的鼓。
“我做鼓46年了,到現在為止,做過的鼓中,壞掉的很少,除非少數保管方式出問題,受潮之后馬上用火烤干,導致有些帶傷的牛皮收縮、開裂;正常使用,還沒聽說壞掉的。”尤建成對自己的手藝信心十足。那么,高質量的尤家鼓是如何制作出來的?我們跟著老尤的巧手一起去看看。

⑤將繃緊的鼓面蒙到骨架上
固守手工 質量過硬
鼓的好壞,起決定因素是牛皮。牛皮的好壞、厚薄決定了鼓的質量。牛皮要選老牛皮,老的牛皮才經久耐用。從屠戶手中接過牛皮后,要先用開水燙過,將毛褪干凈,然后曬干備用。天氣好的話,一兩天就可以曬干,否則需要兩三天。
接著是搭鼓架,他一般找人買廢舊的木頭,因為年代久遠的木頭能保留下來,說明材質不錯,幾乎不再有水分,不存在縮水的問題。通過刨、鋸等木工手藝,根據客人所定制的鼓的大小,他先折算出鼓的周長和直徑,然后舊木頭依據這些數據被裁成一塊塊弧形的木片。將木片圍成圈,用竹篾條箍緊,這就是鼓架了。

⑥用釘子將牛皮固定
接下很關鍵的一個步驟是將牛皮蒙在鼓架上。浸泡24小時的牛皮,先用刨刀將里層的一些雜質刨掉,剩下最穩定的頭層皮。然后在牛皮上釘一些孔,用繩子串起來,固定在鼓上,這個步驟要借助一些力學的原理,原先老祖先用的是削過的木錐子,如今,老尤與時代接軌,添置了一個類似千斤頂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將牛皮繃緊。
牛皮與鼓架之間要嚴密結合,松緊適當。這一關是考驗一個師傅技藝是否過硬的標準——用鼓槌敲打鼓面,分貝多少,鼓面是否嚴實,敲久了會不會松弛。按照老傳統,尤家鼓的分貝在110左右。一面鼓能不能成,在這里就可以判斷了。老尤憑幾十年的經驗,一敲一聽就知道分寸到了沒。

⑦尤家鼓鼓聲在110分貝左右,測量分貝全憑老尤一對經驗豐富的耳朵。
鼓面蒙好,釘上木釘固定后,接下來還要油漆。與常見的原色的鼓面不同,尤家鼓的鼓面是漆過的,主要是為了防潮防霉方面的考慮,“鼓面上漆,一不小心會影響鼓聲,沒有好的技術,一般人不會上漆。”尤建成說。

⑧孫輩們對制鼓很有興趣,一有空就圍著他學,給擔心百年制鼓技藝失傳的老尤不少安慰。
傳承堪憂 期待新芽
質量過硬的尤家鼓,得到了業界的肯定和青睞,然而,老尤至今仍堅持手工制作,慢工出細活,價格也一直延續著先祖的定價原則:一個大鼓,相當于150斤稻子的價格。
老尤的兩個兒子,如今都有了穩定的工作,想接他老人家進城享清福,但他惦記著家傳的老手藝、惦記著父親臨終的囑托,仍一個人堅持在老家制鼓,手落鼓聲起,在“咚咚咚”的聲音中履行對先人的承諾。唯一讓他操心的是,兩個兒子不太可能來接班,老尤家的制鼓技術將來能不能延續。
對此,尤建成的兒子尤志明和尤齊輝告訴記者,從小耳濡目染,時常幫父親制作鼓,制鼓的技術他們大多懂。現在有自己的工作,相對比較忙,等將來他們有時間仍會制鼓,并將這門家傳技藝傳給自己的孩子們,“有可能的話,我們還打算將這一技藝帶進校園,讓更多的人學會制鼓,將尤家鼓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