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民居一段故事
塘東村人以蔡姓為主,先祖于宋元之交在這里落腳,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此地自古就有“海濱鄒魯”之稱。早在明代就孕育出蔡纘、蔡鼎等聞名遐邇的俊賢。
據塘東村村主任蔡榮星介紹,蔡纘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41年)舉人,由推官、同知升任湖廣長沙知府,補授臨安知府。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全國官員考績時,從419名考選者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當時的泉州府官員為地方上出了這位名宦而驕傲,特地在塘東村樹立一個用石材筑成的圓拱門形“辛丑部元”牌坊,村人稱為“轅門腳”,歷經幾百年歲月滄桑,這座牌坊還完好地矗立在塘東村。
緊挨著轅門腳的一棟古厝就是蔡纘、蔡鼎的故居,經歷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紅磚鏡面墻,柜臺腳鐫螭虎紋,匾鐫“文明世胄”,有一副楹聯:“湘水勛猷勤報國;卓巖著作永傳家。”上聯寫的是蔡纘勤于職守,下聯寫的是蔡纘的曾孫蔡鼎著作豐富。
沿石板村道多走幾步,就來到有名的“進士第”,這位進士是閩臺關系史上知名的人物蔡德芳。蔡德芳是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進士,曾任廣東肇慶府新興縣知縣,母親過世后便不再從仕,前往臺灣主持書院教學,培育人才,著有《易經便覽》一書行世。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臺灣被日本侵占,蔡德芳舉家遷回塘東村,建成“進士第”。“進士第”為二進五開間,右邊護厝,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涉臺文物。
在塘東,這樣的老建筑比比皆是,每個建筑都有一個屬于它的故事。在這些古建筑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家廟。
晉江自古流傳著一句“塘東崎,檗谷大,莊厝祠堂蓋南門外”的俗語。塘東崎,即指塘東村的東蔡家廟,以其祠堂屋頂高斜峻峭、富于特色故稱。
“東蔡家廟始建于明末,歷經數百年風雨,幾毀幾建,今天看到的這座古色古香的祠宇重建于民國元年,祠堂采用近10米高的中脊,屋脊顯得特別高峻。”蔡榮星說,相傳因為屋頂坡度急斜,當年粘瓦工人施工時都要在腰間系上保險索,以防立足不穩,滑落下來。
與東蔡家廟媲美的還有始建于清同治年間、1992年重建的蔡氏家廟,頂落廳懸掛著“端明殿大學士”“國師”“都督”等諸多匾額,民國末年曾作為中共地下黨活動場所,現在這里已成為村老人活動中心,不時有笑聲傳出。
番仔樓里僑味濃
漫步塘東村,除了一幢幢排列有序的紅磚古厝外,還有大量的番仔樓。這是因為塘東村為閩南知名的僑鄉,現有人口4688人,而在海外的鄉親多達2萬余人。早在明代就有不少族人前往呂宋、仰光、安南謀生,掙回大筆外匯,活躍了家鄉的經濟,建起一棟棟中西合璧的樓房。其中,著名旅菲華僑、菲律賓“糖王”蔡本油的故居便坐落于此。
蔡本油在村中建有兩座樓房,坐北朝南并列而立,融中西建筑之精華,是一座典型的番仔樓。東邊一座建于1922年,是五開間二落樓房,西邊一座為三開間二層樓,兩座建筑前面有寬闊石埕,建低矮墻圍,可供坐憩。后面置花園一座,成為當地孩子的樂園。
“還是家鄉好啊。這里空氣好,環境好,老了能回到這里很幸福。”在叔公蔡本油的故居里,今年84歲的蔡聯發樂呵呵地說,他早年到澳門發展,后輾轉到臺灣定居,如今全家人都在臺灣,但上了年紀后,他越發想念家鄉,想念這里的老友和一草一木,希望能落葉歸根。
在蔡榮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處被古厝番樓環繞著的池塘。原來,村中這一口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的“龍光池”,是蔡氏先人用來蓄水排澇、養殖鰻魚的地方,年深月久未免淤淺。近年,由僑胞捐資,村人出力,清淤深挖,蓄起一塘清水,又在四周砌起石護欄,池中建石亭、拱橋,以供村民休閑之需。在池塘旁邊有一棟華麗的石板厝,這是愛國僑胞蔡玉峰的故居。
紅磚古厝與番仔樓交相輝映,簡直就是一座龐大的原生態閩南建筑人文大觀園,讓這個古街巷坊更加耐人尋味。
“村里現有古建筑140棟,最古老的可追溯到明朝年間。不過,這些古建筑有三分之二無人居住了。”蔡榮星說,對于這些古建筑,村里以保護性修繕為主,在保持風貌的同時,以舊修舊。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