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樹,枝葉繁茂,奇特壯觀。
安溪縣劍斗鎮后井村有一株古榕樹,枝葉繁茂,奇特壯觀,人稱“閩南第一榕”。相傳,該樹由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栽植,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歷經風風雨雨,見證了社會發展變遷、滄海桑田。
□早報記者 劉波 通訊員 高玉麗 文/圖
閩南第一榕 傳為朱熹種
后井村地處劍斗鎮三腳尖山麓,背山臨水,村后上方有口礦井,泉水長流不息,故名。古榕位于后井小學附近,站在學校的操場眺望,猶如一把大傘,傲然聳立,姿態豐美。
“有此樹大,就無此樹圓;有此樹圓,無此樹大。”該村老年協會會長吳桂子介紹說,鄉人走遍閩南地區,沒有發現一棵能與之相媲美的榕樹,“閩南第一榕”也因此得名。
繞過學校,來到榕樹下。只見古榕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十分壯觀。據測量,該樹胸圍9米,高約30米,直徑約40米,12條大枝干伸向四面八方,遮天蔽日。
民間傳說,該樹是由宋代朱文公(朱熹)親手栽植。800多年前的某一天,朱文公從永春來到安溪,路過此地時,見此地民風淳樸,于是栽下一棵樹苗,以示紀念。
古榕樹下如今所奉佛像為后來重塑
見證社會變遷 村民自費除蟲
“古榕樹附近500米范圍內曾是一個渡口。”吳桂子介紹說,在他孩提時代,古榕樹下有好幾家商鋪、餐飲店,來自永春的商賈在此交易。記者順著老人的指點,果然見到一些廢棄的舊物。透過斑駁的斷壁殘垣和古老的青石塊,我們仿佛看到幾百年前的那個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熱熱鬧鬧的市場……
令人稱奇的是,雖然歷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該樹生命力仍然十分旺盛,一年四季枝繁葉茂。村里也十分重視對古榕樹的保護,每年自費近萬元請人幫榕樹除痂、噴蟲。
榕樹下還有個福壇,敬奉一尊四面佛,底座為始建于宋代的石雕蓮花座,相傳皆為劍斗村海潮庵一座佛塔的塔尖,后被遷奉至此的。每年端午、八月初一,淳樸的后井村村民,都要虔誠祭祀,祈求人壽年豐。頗為遺憾的是,幾年前,四面佛的佛像已被盜,如今所奉佛像便是后期重塑的。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