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紅、洪曉霞表演南音《根在五店市》。朱慶福 攝
老撾民間說唱藝術家蓮者·旺在演奏當地民間樂器。朱慶福 攝
東南網12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11月24日晚,晉江市祖昌體育館內,掌聲雷動。在觀眾的歡笑聲中,為期6天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落下帷幕。
本次歡樂匯由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省文聯共同主辦,省曲藝家協會、晉江市委市政府聯合承辦,包括5臺專場展演、1場曲藝論壇和1次曲藝采風,來自兩岸三地以及菲律賓等五個東南亞國家的曲藝表演藝術家,與我省曲藝界人士一道,獻上一場曲藝的視聽盛宴,架起兩岸民眾交流的歡樂之橋。
優秀節目組團亮相
率先拉開此次歡樂匯序幕的福建省首屆“丹桂獎”電視曲藝大賽決賽,是第六屆福建藝術節的子項賽事之一,相繼推出“泉安新聲”和“青春丹桂”兩場優秀曲藝作品展演。經初賽和復賽,福州評話《貳仟塊》等20部業余組作品和南平南詞《山鄉戀歌》等14個專業組節目,再度集結角逐。
作為本年度省委宣傳部重點扶持的文藝專項,決賽特別邀請中國曲協副主席、著名蓮花落表演藝術家翁仁康,中國曲協相聲藝術委員會主任、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貴田,中華曲藝學會名譽會長常祥霖等坐鎮晉江戲劇中心劇場,對選手進行終極評定。
“把我省曲藝最高獎項的比賽納入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這個大平臺中,可以說是我省優秀曲藝節目的一次集體組團亮相,對提高我省曲藝發展水平和海內外知名度是個有益的嘗試。”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林瑞發說。
決賽作品多數由我省曲藝工作者新近創作而成,品類豐富,有單人的說唱、雙人的捧逗和群體的協作。其中,快板書《林則徐微服懲貪官》、閩南講古《林大搶花轎》、潮曲《巾幗英豪唐魏媽》等,在傳統題材基礎上進行改編或創新,著眼于歷史傳奇和英雄故事的再度演繹,古意新風相互交融;錦歌《思親》、南平南詞《山鄉戀歌》、莆仙方言說唱《荔園歡歌》等,以獨有的說唱呈現對家鄉美景的由衷贊美,節奏舒緩悠長。另外,關注家風傳承的小品《傳家寶》、回顧抗戰往事的客家講古《軍號》、直面家庭和睦的小品《撤訴》,或以事論理,或慷慨闊壯,散發著現實主義的氣息,令人耳目一新。
“福建方言千差萬別,在塑造不同曲藝樣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藝的傳承和推廣。而今通過電視曲藝,走進千家萬戶,是很好的藝術傳播方式,也是突破以往常規辦賽的一種有益探索。”常祥霖說。
既是聯歡也是尋根
常言道,“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華曲藝”。旅居海外的同胞在異國他鄉,也以極盡才情的方式展現曲藝的特有魅力。此番匯聚僑鄉晉江,對他們而言,既是曲藝聯歡,也是文化尋根。
在晉江戲劇中心的舞臺上,臺港澳地區及東南亞曲藝專場的10多個節目,雅集薈萃,曲韻交融,帶給觀眾不同的歡樂。
由菲律賓長和郎君社總社表演的南音《聽見雁聲悲》,唱腔婉轉悠長。代表團團長蔡友聲告訴記者,他們的社團在菲律賓已有近200年歷史,其祖輩從泉州到菲律賓后,不能經常回家,就常聽南音。就這樣,愛好音樂的人創立了南音社團。“在菲律賓,像我們這樣的南音社團有4個。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想學,我們先教他們閩南話,希望用語言留住泉州南音的傳統,再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蔡友聲說。
來自馬來西亞的相聲演員紀慶榮、蘇維勝傾情表演的相聲《我是名醫》,借此批評社會上的不正之風,觀眾一片叫好聲。蘇維勝說,他們的師傅是相聲大師馬季在馬來西亞的第一位徒弟——姚新光,兩人希望傳承師傅對曲藝的獨特理解。在馬來西亞,相聲表演沒有官方的支持,全靠民間組織來捧場。“最近,我們和當地的教育團體進行了接觸,希望加強合作,讓相聲走進學校,培養長大后會買票進場看曲藝的新觀眾。”
臺灣新北市漢音文化劇團團長陶秀華是北京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員楊菲的學生,他們在現場共同演繹的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韻味十足。學川劇出身的陶秀華,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楊菲唱京韻大鼓,覺得特別好聽,就拜在楊菲門下。
“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對兩岸曲藝文化交流起很大的作用,我們在服裝、舞美等很多方面可以互相借鑒。對北方的曲藝,臺灣觀眾也很歡迎。即使一些文學性很強的唱段,臺灣的觀眾都能聽得懂。”談起臺灣的觀眾,楊菲夸贊道。
大腕云集,曲藝回歸民間
作為歡樂匯的重磅級項目,除姜昆“說”相聲專場外,最吸引眼球的當屬11月24日晚舉行的“牡丹綻放”中國曲協送歡笑專場演出暨福建省首屆“丹桂獎”電視曲藝大賽頒獎典禮。
在當天的演出現場,中國曲協副主席翁仁康傾情表演的紹興蓮花落《家里人說家里話》,喜劇演員郭達和王夢歡共同表演小品《某男某女》,孿生國家一級演員劉全和、劉全利合作演繹喜劇小品《櫥窗模特》,將幽默逗趣進行到底,令觀眾樂在其間。
我省三位“牡丹獎”得主李白燕、楊雪莉和莊麗芬聯袂表演《出畫堂》,展現“非遺”瑰寶南音的優雅魅力。而作為東道主之一的晉江市文化館、晉江市南音藝術團也出色地演繹了南音《根在五店市》,唱響四海游子的綿遠鄉愁。最后,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貴田、王佩元壓軸出場,表演相聲《街頭笑語》。
不只是節目的展示,歡樂匯還舉行了一場曲藝論壇,兩岸三地以及東南亞國家的藝術家們圍繞“傳統曲藝與中華美學精神”,深入研討曲藝的發展、傳承以及面臨的困境。
“曲藝是根植于大眾的藝術,來源于民間,最終還要回歸到滋養它的民間去。”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曲華江說,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自2011年舉辦以來,每年在閩臺兩地輪流舉辦,為兩岸藝術家搭建了交流的平臺,為兩岸民眾送去了歡樂。
一臺曲藝演出,讓兩岸更加親近。正因如此,臺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堅持參加每屆歡樂匯,且收獲滿滿。“希望兩岸的曲藝藝術家不只是6天的相聚,而是在作品、市場等方面做長期有效的交流。”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