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云故居門前立旗桿的石柱仍在。
深秋時節,走進仙游園莊鎮,但見山村小道兩旁的野菊競相綻放,清香撲鼻。
園莊鎮古稱“慈孝里”,自古有父慈子孝的家風、忠國愛民的傳統,流傳著孝子黃朝尊割肝治母瞎、清代廉吏黃慶云典當銅鑼等故事。聽聞黃慶云故居在霞山村,記者決定前往探訪。霞山村四面環山,黃慶云的故居就在一片低矮的磚瓦民居之中。故居坐北朝南,土墻木構,遠看與當地其他舊民居無異。
站在大埕回望黃慶云故居,讓人詫異的是,不見大門。“故居原有大門,后被堵住。進出得從側門走。這里還有一則故事呢。”見記者不解,族親們說起黃慶云辭官返鄉的故事。
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年),黃慶云入京殿試,文章蓋世,有獨占鰲頭之勢。主考官和太監總管趁機向他索賄被拒絕,因此放出流言蜚語,皇上聽信讒言,只置進士科,派他往浙江義烏當七品縣令。后來世宗覽閱黃慶云文章,大加贊賞,遂加升一級兼任金華府批首。上任伊始,義烏地方旱情嚴重,黃慶云“寧可丟棄烏紗,不能饑餓百姓”,開倉賑濟災民,百姓感恩戴德。
清乾隆七年(1742年),義烏佛堂山寺有一貪淫惡僧,害死民婦。黃慶云微服私訪,掌握確鑿證據。適逢其兄登云到縣衙探望,惡僧獲悉后,便向登云行賄白銀五百兩,以求解脫罪惡。黃慶云高懸明鏡,判惡僧斬首,并下令將胞兄重責五十大板,退回賄款。因惡僧與太監總管為遠房親戚,黃慶云屢遭刁難、誹謗。逼于無奈,只好辭官返鄉。在任時,他將俸銀全部捐獻給當地民眾;離任時,他連路費都籌集不夠,到福州時只好變賣僅有的一面銅鑼,才得以徒步回家。原本家中期盼他衣錦還鄉,可他卻兩袖清風歸來,兄嫂全家大失所望。再想起之前受賄遭重責之事,其兄一怒之下,連夜著人把自家大門堵住,屋檐邊鋸掉,欲不讓慶云回家時從大門入,也不讓其在屋檐下避雨。
為官一任,清正廉潔,造福一方。義烏當地百姓特建生祠紀念黃慶云,并把縣衙街命名為“慶云街”,現仍沿稱“慶云路”。
“清廉,是祖先留下的一筆精神財富。”村里的一位老人說起祖先廉政故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為官不為老家及家人謀私利,贏得‘清代廉吏’之譽,是我們黃氏后代的光榮”。故居雖然破敗,黃氏族親仍然盡力維護,進士牌匾及原有的碑刻等文物都細心加以保管。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園莊鎮黨委書記陳光山說,當地政府已將黃慶云故居列為文保單位,紀檢監察部門正聯合文化部門、所在鎮村及黃氏后裔,規劃修復故居,將故居打造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