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江東:生長梅妃尚有村
憶功德: 開啟千年莆仙戲
在莆田,感念江梅妃的并不只是她生長的江東村。愛聽莆仙戲的人都知道,1000多年前,正因為梅妃江采蘋,才有了莆仙戲的起源。
莆田市藝術研究所所長林金標介紹說,江采蘋從江東村被選入宮中后,深受唐明皇李隆基寵幸。梅妃之弟曾入宮進覲,獲封為國舅,他回莆田時,唐明皇賞賜一部“梨園”,帶回家鄉欣賞,于是宮廷教坊歌舞傳播到莆仙地區,進而演變為莆仙戲。因此,莆仙戲曾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的美稱。
浦口宮中梅妃神像之側,就有國舅的塑像;浦口宮之側,有祭祀戲神雷海青的飛云廟,這些都印證了莆仙戲與梅妃的淵源。而梅妃本人也成為莆仙戲的主角,傳統經典劇目《江梅妃》一直傳唱至今。去年以來,莆田市投資100多萬元,重新改編出大型莆仙戲《大唐梅妃》,由國家一級編劇周長賦創作、國家一級導演石玉昆執導,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王少媛領銜主演。這是繼《媽祖》之后,第二次將莆田歷史名人搬上舞臺。
“大家越是喜愛莆仙戲,越是感念梅妃對莆仙地區的功德。”吳明星說,年代久遠的浦口宮,經文物部門批準后準備花3年時間全面修葺,所需經費200多萬元,都是各個村莊的戲迷踴躍捐助的。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