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泉州的基督教徒墓碑上,出現了中國傳統的華蓋圖案-鄒家驊攝 人民網泉州11月18日電(鄒家驊)11月17日,“一帶一路”網絡文化采風行采訪團來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發現這里精美的圖片和翔實的資料展示了中國古代發達的航運事業,也揭示了泉州在中國海上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據介紹,泉州海交館是中國唯一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絲綢之路及由此引發各種經濟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海事博物館。新館于1991年建成,外型似一艘揚帆起航的大海船,面積7000多平方米,內設有四個展館:“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泉州民俗文化陳列館”和“中國古代船模館”。 展廳中,展示了迄今國內發現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宋代古沉船及其大量伴隨出土物外,還有木、鐵、石等材質古代錨具,數百方宋元伊斯蘭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160 多艘中國歷代黃河、長江等水域的代表性船模等。 千百年來,泉州的宗教石刻默默記載了諸多宗教在泉州的興衰,展館內的石刻以伊斯蘭教最為突出,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居全國第一。此外還有大量的宋元時期外來宗教寺廟的建筑構件、教徒墓碑和墓蓋石等,不少遺物中還刻有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是研究我國宗教歷史的珍貴實物史料。 古代的泉州以她博大的胸懷,同時容納了多種宗教共同生存和發展。這當中有中國傳統的道教、南朝傳入中國的佛教,還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這種宗教的融合在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的展品間體現得淋漓盡致。海交館內現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無一不證明,泉州無愧于“宗教博物館”的稱號。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