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布局
路網體系更通暢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中提出了“一島一帶多中心”的空間布局,明確島外各區為“一島一帶多中心”的區級中心。作為跨越發展的排頭兵,集美區充分認識這一新定位、新角色,在新城建設期間,尤其注重城市格局和功能設置,綜合考慮產業、生態、自然、文化和建筑等各類要素的協調,重新優化調整空間布局,使之與其他多中心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相適應,努力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
9月初,作為集美區第二批四大“百日行動”內容之一,交通標志標線升級改造“百日行動”已經啟動,目前正對集灌路、田集連接線、集美大道等10條主要道路以及相應互通立交的交通標志標線進行全面完善和升級。
交通是否便捷,是衡量城市宜居度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加快推進對外聯系通道的建設和升級改造,集美區大力建設了地鐵交通、BRT、常規公交一體化公共交通系統,促進城市交通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例如:在通過推動軌道交通建設方面,集美區主動對接軌道交通一號線建設,完善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主干路及次支路,方便軌道交通與機動車交通的銜接換乘,加強銜接保障。在完善城市干道網體系方面,加快海翔大道、集灌路、同集路等道路的提升改造工程。此外,區里還加快貫通新324國道、集美北大道、杏錦路、三南路等城區主干道,全面推進片區內路網建設,形成以“五橫五縱”為主的城區路網體系。
依托“一心四片”的用地布局,集美區完善杏林灣慢行通道、園博苑慢行通道、集美舊城濱海步道、龍舟池北側慢行步行道、坑內水庫至馬鑾灣綠道等建設,“一環四帶九連”的慢行系統主骨架正逐步成型。
“上班有直達的公交,有時候還可以選擇騎公共自行車,到了周末,如果要去散步看夕陽,到處都有慢行道。”在軟件園三期上班的小李愛上了集美的詩意生活。“這種生活才是生活!”
轉型升級
活力新城更宜業
10月27日下午,集美區委書記李輝躍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到集美新城調研,重點對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運營水平提升工作進行考察,研究部署優化片區環境,提升營運中心人氣、商氣工作。
李輝躍指出,集美新城是集美區的形象所在和新的增長點,新城人氣、商氣聚集至關重要:“要轉變觀念,從開發建設轉為開發建設加管理服務的模式,積極參與片區商業配套布局;要完善營運中心的配套,推動商氣聚集,特別是完善片區基礎設施配套,布局優化公交網絡、自行車專用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服務管理,抓緊抓好商業項目的引入,完善片區入駐企業及員工生活、居住、出行等配套服務工作;要多舉辦活動,推動人氣聚集,并通過夜景工程的打造,提升知曉率,讓越來越多的人進駐新城。”
近年來,集美區緊扣“4+1”(軟件信息服務、機械裝備制造、商務商貿物流、文化演藝“4”大主導產業,新材料、水暖衛浴、紡織服裝及現代都市觀光休閑農業等“1”個特色產業)現代產業體系,以“六個一”(一套產業發展規律與經驗指引、一套產業發展鏈條、一套招商和技改項目庫、一套項目落地空間布局、一套扶持政策和發展資金、一套工作機構)為工作抓手,初步構建了“創業導師+專業服務+創投基金+產業園區”的創意產業生態體系。
根據新城產業規劃布局,集美區以軟件園三期、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汽車物流中心等為載體和平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軟件信息、現代商務和物流等產業。其中,集美新城北部,根據“高水平、應用型、服務化、開放式”國際化智慧園區整體定位設計建設的軟件園三期,在推動集美產業轉型升級上具有深遠的意義。今年5月8日,廈門首個大學生創客空間在集美軟件園三期正式成立,首批105名國內在校大學生組成數十支創業團隊隨即進駐。作為目前集美新城最主要的產業項目,軟件園三期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軟件園三期規劃總面積10平方公里,總投資460億元,整個園區采用一次性規劃,分期建設,建成后將是海西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軟件園,主要吸納軟件、信息消費、云計算、北斗應用等產業,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國際化智慧型園區,成為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產業集聚區,計劃于2016年底基本建成。自投用以來,已有中國移動手機動漫基地、中國電信海峽通信樞紐中心、中國數碼港海西運營中心等眾多名企落戶。
綠色宜居
提升居民幸福感
污水處理站看上去像花園?在集美,這一點并不奇怪。在廈門集美區一住宅小區圍墻之外,綠樹紅花,小橋流水的小花園下,便是日處理2萬噸的污水再生處理設備。經過這里的人們,聽不到噪聲,聞不到臭味,見到的只是經處理后汩汩流出的清水,用在市政綠化、道廁沖洗、生態補水等方面。
在綠化提升、道路聯網、新城亮燈、精品社區、商氣集聚、城市管家等“六大亮點工程”上,集美區加快推動城市功能完善、市容環境、人居品質提升。自2010年啟動建設以來,五年時間里,集美新城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和勇于擔當的使命感高標準強力推進。一年前,廈門市委市政府對集美新城開發建設體制進行調整,新城開發建設主體完成由市到區的“接棒”,區級部門開始更多地承擔起新城開發建設的重任。如今,環繞杏林灣47平方公里的新城土地已是“大變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94億元,完成了當初制定的“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標。
加速建設進程的同時,集美區始終堅持民本為先、加大服務力度,先后在全市率先完成三級網格化信息平臺升級改造,實現村(居)全覆蓋,推出了“民生集美”應用服務平臺、創新城中村星級管理模式、試點并推廣出租房屋“門禁通”技防系統等多個創新,數字城管平臺也成為全市樣板。
在集美新城內的英村安置房小區,展現在眾人眼前的是綠樹成蔭、樓房成群的景象,優質的建筑、完善的配套、周到的物業服務和溫馨的社區管理,讓住在這里的居民常常自豪地說:“這里看上去和城市里的小區沒什么兩樣。”
今年以來,加快新亭、明珠等5所小學,新亭、井城等7所幼兒園、集美職業技術學校新校區、廈門醫高專集美校區、廈門理工學校二期等學校的建設,促進集美輕工業學校和福建化工學校整合提升;推動灌口醫院、集美新城醫院等一批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的建設,推動婦兒醫院項目落地,加大“海峽兩岸專科醫療園區”招商推介力度……針對不同的人口特征,集美區通過相關配套建設,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設施建設,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供給體系,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建設,增強居民幸福感。
而在全面開展共同締造行動中,集美全區22個共同締造示范點建設扎實推進,實施27個區級“以獎代補”項目,新增鄉賢理事會等社區社會組織76家。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