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卡鹽湖裸奔,在唐古拉山打雪仗,為了拍納木錯的星空差點送命,偷溜進工廠拍攝西藏的“烏云”,在拉薩擺地攤體驗“拉飄”生活……
今年5月,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在廈門驢友的組織下,自駕60天,穿越8000公里,從廈門到拉薩,用不同于傳統(tǒng)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了不一樣的旅行軌跡。上周四,該旅行紀錄片《嗨路》在各大視頻網(wǎng)站正式上線,分為五集,每周四更新一集。
征集驢友當主角
今年春季,在廈創(chuàng)業(yè)的85后聽叔和兩位好友一起探討夏季的旅行,聽叔突然有了個想法:找一些贊助,向全國召集幾位伙伴,從廈門自駕到拉薩,拍個紀錄片如何?
就這樣,這部籌備的紀錄片從全國征集來了6位主角,有不算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者、迷途的學生、困于廚房的餐廳老板、奔波遠方的旅行記者,還有整日混跡實驗室的博士、為追星空而生的攝影師,都拋棄了工作,暫停了生活,集結(jié)在廈門。包括拍攝人員在內(nèi),共13人,租了三輛越野車,5月16日出發(fā),目的地是拉薩。
一路歡歌一路囧
他們從廈門上高速,一路經(jīng)過了江西、湖南、重慶、四川……出發(fā)了20天,聽叔才意識到,路上的花費遠遠超過預算,加上拍攝的困難,和團隊間磨合問題,作為組織者,他的壓力非常大。
這還僅僅是開始。到青海,走青藏線進西藏,考驗才真正來臨。因為路況差,車隊追尾了,被困在七十二拐的山路上,只好用繩子牽起三輛車,龜速前進;在去往色達的路上,奔騰的山洪已將原有的路沖斷;遇修路,手動擋的車,每開到坑洼的陡坡,就要半坡起步,在崖邊后溜,嚇得整車人脊背發(fā)涼;在納木錯,隊里的90后女生為拍攝星空,夜里一人守在漆黑的山頭,氣溫零下十度,遭遇兩場冰雹一場雪,第二天咳血肺水腫,送到醫(yī)院時,醫(yī)生說再遲一兩個小時,可能就沒命了;三輛車排隊著開,突然就被山體滑坡泥石流隔斷,沒有信號,只能干等著,不知道伙伴們是否還平安……
一樁樁突發(fā)狀況讓大家措手不及,然而,沒人想過臨陣脫逃:他們在青海湖裸奔,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打雪仗,走近了碧綠如玉的湖泊,知道了牦牛幼崽原來是白色的,看到了全世界唯一能飛過喜馬拉雅山的斑頭雁……為了這一切,什么辛苦都值得。
視頻有笑也有淚
從廈門-拉薩,再從拉薩到成都,60天的旅途,單程8000多公里。7月13日,他們平安回廈,將路上的精彩濃縮成了5集紀錄片《嗨路》,每集15分鐘,上周四正式上線。
和傳統(tǒng)的紀錄片不同,《嗨路》走的是風趣幽默的真人秀路線,5集內(nèi)容分別為:在青海湖裸奔的青春;西藏的“烏云”和星空;如果你想在拉薩做“拉飄”;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負;信仰。每集都以不同的人物、故事、經(jīng)歷為主題,角度新穎,旁白幽默。
雖然視頻走的是輕松愉快風,但幕后的故事充滿著汗水與淚水。拍西藏的“烏云”時,他們偷偷潛入工廠拍下污染源,差點被工人抓。到了拉薩,一群人分為幾個小組,采訪了“拉飄”,也分頭擺地攤賣東西,以實際體驗詮釋如何生活在拉薩;進入當?shù)氐呢毨Т迓洌o孩子們帶去一些小禮物,也將那些最淳樸的笑用鏡頭記錄下來;在茶卡鹽湖的“天空之鏡”,一對對伴侶在鏡頭前接吻,平凡卻又感人至深;記錄下了寺廟前綿綿不絕的誦經(jīng)聲,虔誠的朝拜者和如今80后、90后藏民的生活。(海峽導報記者 余健平)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