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以來,從龍溪祖祠中走出的輔國良臣眾多。 康熙御賜“作萬人敵”匾 吳英最突出的功績還在于為收復臺灣、統(tǒng)一祖國所做的杰出貢獻。漳州學者陳自強在《略論吳英將軍在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進程中的貢獻》一文中指出,施瑯在籌劃平臺的軍事事宜時,非常重視將領的選拔,吳英所顯示出的軍事才干令施瑯十分贊賞。施瑯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初一在《密陳專征疏》中,向朝廷舉薦了8位高級將領,首位就是吳英:“同安總兵官臣吳英,智勇兼優(yōu),竭忠自許,可以為臣之副,尤望恩嘉獎勵。” 1683年澎湖決戰(zhàn)爆發(fā),吳英擔任征臺主帥施瑯的副帥,發(fā)揮優(yōu)秀指揮員作用,擊潰劉國軒水軍,迫使鄭克爽、劉國軒歸降。鎮(zhèn)撫臺灣18個月,他整肅軍紀,兵不擾民,條陳屯田,發(fā)展生產,還興建書院和天妃廟,遺愛臺灣,頗得清廷嘉贊,亦受到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廣大民眾的景仰。1685年,吳英調浙江舟山鎮(zhèn)總兵官,擢四川提督。11年后,調回福建,任陸路提督。1697年,康熙帝“詔獎英篤實而明達”,授“威略將軍”。 來到鯉城區(qū)浮橋鎮(zhèn)延陵社區(qū)的黃龍吳氏龍溪祖祠,這是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硬山式閩南建筑,只見大門廊下有聯(lián)“威略將軍蕩平山海,敕封提督統(tǒng)制蜀閩”,描述的正是威略將軍吳英的事跡;另一側還有一聯(lián)“武德將軍威震西域,提督學政名揚南疆”,說的是吳澧,他是明崇禎年間的進士,曾任廣西提督學政、廣西布政司右參議,能文能武,在南疆之地廣有清譽。閑步而入祖祠,在中廳的墻壁上見到一塊影雕畫“熱河行宮”圖,旁有1712年康熙在熱河行宮頒賜吳英的七言律詩一首,詩曰:“水陸封疆六十年,曾經百戰(zhàn)駕輕船。蓬臺遠涉鯨鯤浪,島嶼平開烽火煙。將老偏宜立壯志,宸襟每注施恩延。波濤有作須先靖,黽勉防微截未然。”據說,康熙寫下此詩后,并“命諸王以下大學士,扈從諸臣皆屬和”而賜吳英,“蓋追念元功,所以褒崇之者甚備”。 龍溪祖祠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大殿上方高懸的“作萬人敵”匾額了。此匾中央陽刻“作萬人敵”四個字,筆力遒勁,原墨寶為康熙皇帝親筆御書。匾右上角鐫刻“康熙四十二年二月”,落款處鐫刻“賜提督臣吳英”六個字。匾周身飾雕龍紋,貴氣十足。這塊匾同樣也是康熙對吳英身經百戰(zhàn)、功勛卓著的褒揚。在祖祠內,記者還發(fā)現一塊“思勛記”古石碑,據吳地球先生介紹,此碑很早便存于祖祠中,具體年代不清。可惜“思勛記”上的字跡由于年代久遠已模糊難辨,“此碑可能與吳英將軍有關,但具體情況還有待考證”,吳地球說道。 吳地球先生稱,黃龍吳氏將于11月24日在黃龍吳氏家廟舉辦黃龍吳氏一世祖禮孫公誕辰800周年慶典大會,屆時,來自海內外的吳氏宗親將齊聚一堂,研討包括吳英將軍在內的吳氏杰出先賢的光輝事跡,令先賢們垂范后世,鞭策激勵族人不斷奮進。“江山代有賢豪出,黃龍吳氏在不同時代,涌現過大量優(yōu)秀子弟,如明代官至廣西副布政使的吳昭,河南開封鄭州知州吳宗周;清代湖北鶴峰知州吳煥彩,廣東黃岡副將吳虎臣,大名府守備吳得升,內閣中書吳增等,他們的功績光彪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