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見證古城千年傳奇
泉州西街鐘樓路口。 林熙 攝
東南網11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林劍波)巍然矗立的開元寺雙塔、被熙熙攘攘人流包圍的鐘樓、默默佇立在井亭巷深處的城心塔、宋代管理皇家子弟的南外宗正司、全國僅有的董楊聯宗史跡董楊大宗祠,以及眾多保留古風的閩南民居……
這些特色濃郁的建筑,集中在泉州一片最古老的街區——西街。漫步其間,你可以悠然觸摸一個古城千年不變的肌理格局。
近幾天,這個古老的街區,吸引了從世界各地前來表演的藝術家、文化名人和記者、攝影家。
西街,成為人們認識泉州這個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一扇窗口,一張靚麗名片。莫言、余秋雨走過這里,感慨以西街為核心的泉州古城是“一座藝術的碼頭”(余秋雨語)、是一個令人感受“萬古千秋”(莫言語)的城市。
一片深藏歷史文化的街區
泉州古城又稱溫陵、鯉城或刺桐城,從唐朝久視元年(公元700年)開始,成為州府的駐地。
作為一座完備的城池,泉州古城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涂門、水門、新門等七座城門;護城河、外濠七條,城內河支溝(今八卦溝)等五條,形成四通八達的排水和交通系統;古城內外,大小橋梁不下百座。據統計,泉州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00多處,其中世界級4個、國家級31個、省級96個,大都分布在泉州古城。
而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區的西街,比泉州筑城的歷史更加悠久。
公元686年,即唐垂拱二年,時南安郡首富黃守恭舍桑園130畝,興建開元寺,成為泉州古城第一座宏偉的建筑。寺成,香火繚繞,信眾云集,寺前自然形成熱熱鬧鬧的街道,這就是西街。1300多年來,這條街的位置、格局、風貌,始終保持當初樣子,一位外國學者到此參觀后,驚訝地說:“一條古老的西街,竟見證泉州古城千年的傳奇,這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奇跡!”
西街是古代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早先聚居著最原始的泉州土著人,魏晉后,中原漢人大量南遷來泉州,西街片區漢人數量迅速超過土著人。宋元時期,泉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商貿發達,經濟繁榮,一度出現過“漲潮聲中萬國商”的盛況。不少來此經商或定居的波斯、阿拉伯等海外商人,游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史稱“市井十洲人”。
西街不僅是泉州歷史上開發最早的街區,也是現在保存最完整的片區,擁有20多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10多處尚未被列入文保單位的古建筑、古民居。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站在西街的開元寺里,贊嘆“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圣人”;上世紀30年代,弘一法師居泉州時,親書此聯,它至今掛在開元寺的天王殿內。如今,這里到處遍布著閩南紅磚古厝,紅的磚墻、紅的屋頂、微微翹起的燕尾脊……這些低矮的古建筑歷經歲月洗禮,顯得有些破舊,但背后卻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記載著沉甸甸的歷史。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