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守門人”到“播火者”,南平市博物館文物展覽異彩紛呈——
讓文物“活”起來
□葉薌茗 黃佳暢/文 炯歌/攝
南平市博物館裝修后的一樓展廳
英國大英博物館專家到南平博物館參觀
市民認真觀看展品
南平市博物館裝修后的一樓展廳 11月上旬,《范金琢玉——耀州窯陶瓷器精品展》在南平市博物館盛大舉行,吸引了眾多市民,省博物院研究員林育亮等也專程來參觀。耀州窯是我國歷史名窯之一。此次展覽共展出耀州窯陶瓷珍品116件,包括唐三彩、唐黑釉瓷、青釉鏤孔龍紋復層式熏爐、明代白地黑花瓷器等精品,展品時間跨度自唐代一直到民國,基本涵蓋了耀州窯的基本造型種類,充分展示了耀州窯的發展歷程。
11月1日上午,雖然是雨天,南平市博物館里還是人頭攢動,一批一批觀眾接踵而至。在展廳現場,市直機關一位干部帶著10歲的女兒,正在逐一觀賞各個展室的展品。他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我女兒從小在建陽水吉長大,對建盞耳濡目染,希望通過與耀州窯瓷器的觀察比照,增進知識、培養興趣,陶冶性情。”在家門口即可觀賞高端的文物展覽,讓市民大飽眼福——這一現象得益于南平市博物館盤活資源、讓文物“活”起來的做法。
“走出去” ● “請進來”
在群山環繞的南平,有一扇展示閩北歷史的“文化之窗”——南平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的南平市博物館,即將邁入“而立之年”,時光如水流淌,經歷近三十載春秋,現我市博物館已珍藏有四千多件文物,有石器、陶器、宋代陶瓷器皿、明清藝術品等,以及元代的“環耳瓶”“褐彩青灰釉蓋罐”、明代的“青花盤”,曾到訪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建盞“金油滴”…… 2014年,市政府投入50多萬元對市博物館進行改造,博物館一樓展廳重新裝修完畢,展廳安保級別、布展環境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博物館2-4樓為基本陳列;負一層有1300平方米,可舉辦書畫、攝影等大型展覽。今年,隨著《博物館條例》的實施,市博物館成了普及文物知識和展示閩北歷史文化的亮麗窗口。
文物是民族歷史不可替代的象征與見證,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演講時說:“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p>
可在以前,許多博物館的工作就像“看山人”與“守門人”,認為看護好館藏文物,不丟失、不損壞、不出事就好;現在改變觀念了,南平市博物館采用“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變凝固歷史為文化“加油站”,當文化“播火者”讓文物活起來,與千家萬戶百姓生活聯系起來。通過盤活館藏文物資源,激活了歷史文物資源的生命力。用主題展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了加強館際交流,宣傳閩北瓷器文化,讓文物“活起來”,該館主動走出去,向外推出南平茶洋窯展覽。2014年底,南平市博物館引進青海省彩陶展,專家認為該展層次較高。今年元月,南平市博物館在一層展廳舉辦“閩越國文物展”;展出的文物主要是表現閩越族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獨特文化。2015年5月,我市博物館和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合辦《瀝粉貼金宏偉絢爛——唐卡繪畫藝術精品展》,讓市民領略了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的絢麗神秘和輝煌壯觀。“‘唐卡展’對展廳要求很高,不僅要有良好的防塵防濕條件,還需一定級別的安全保障。裝修后的一樓展館能接待更多高檔藝術品展覽,體現了我市博物館的收藏、布展水平在不斷提升?!蹦掀绞胁┪镳^館長王世亮告訴我們。
今年6月,我館在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成功舉辦《閩瓷遺珍-南平茶洋窯出土瓷器展》,反響較大。隨后與福州曇石山博物館進一步策劃完善,共同向外推出巡展。巡展第一站為陜西省耀州窯博物館,時間為9月至11月,共展出茶洋窯瓷器96件。茶洋窯是我省少數幾個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遺址之一,位于南平市東南25公里的太平鎮茶洋自然村。出土器物按釉色可分為青釉、青白釉、醬(黑)釉及綠釉等,器型豐富。據專家考證,茶洋窯創燒于北宋中晚期至元代,延續數百年,清代尚有幾處續燒青花瓷。在長期的生產制作中,茶洋窯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特別是日本收藏的被稱為“灰被天目”的黑釉束口深腹盞,長期以來中日雙方陶瓷研究者均不明其產地和窯口,通過發掘、調查,證實了“灰被天目”即為茶洋窯所產的一種黑釉束口深腹碗。這一發現意義非同一般。
“外出辦展不僅體現了閩北的文化實力,也宣傳了當地風土人情,吸引更多各地友人來閩北做客。” 王世亮說。通過舉辦各種展覽,普及收藏知識,宣傳閩北悠久歷史文化和豐富旅游資源,對推動我市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
“文物之家” ● “閩北之窗”
閩北山清水秀,自古物產豐富,可謂歷史悠遠,人文鼎盛。福建文物素有“地上看泉州,地下看閩北”之說; “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閩北就占了四個。如浦城縣和光澤縣都是文物大縣。探尋故土歷史、保護當地文物,也就成了我市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蓖跏懒裂哉Z中充滿了自豪感和責任感。自建館以來,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配合省考古隊、市文管會對全市十個縣(市、區)地上地下的文物、古建進行全面考古調查?,F已發現古遺址、古窯址等600余處;元、明、清時期的古建民居多處,其中有后來被評為國保單位的順昌縣元代建筑“寶山寺”。配合省考古隊對茶洋窯址、寶峰山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獲取大量的陶瓷器、石器等。浦城的商代窯群、管九的西周土墩墓分別被評為2005年、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作為千百年來閩北人生活的遺存、文化的體現與智慧的結晶,具有對外展示的重大意義。今年一季度在福建博物院舉辦《忘不了的鄉愁——閩北古村落、古建筑攝影展》,反響十分強烈。本次展覽共展出100幅閩北古村落、古建筑攝影作品,使古村落古建筑成為人們記憶中“忘不了的鄉愁”。這些凝聚著家鄉人文氣息的作品獲得專家和觀賞者的極高贊譽,并于今年8至9月在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展出,觀展人流量達十余萬人次。
除了常年在市博物館二樓展廳的閩北出土文物,市民在“家門口”近距離欣賞精美藝術品。市博物館還先后舉辦了閩北木雕作品展、琥珀壽山石展覽。今年“5·18世界博物館日”時,我市博物館舉辦了免費鑒寶活動和文物捐贈活動,收到捐贈文物140余件,并請省內外專家為市民進行收藏品免費咨詢。
一次次高規格的展覽,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藝術品,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專家、藏友與廣大文物愛好者之間的互動也活躍起來了。常順根在今年“5·18”世界博物館日舉辦“百壺俱臻”個人收藏展,展出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各種器形的壺具。常順根對民俗文化素有研究,2013年他在市博物館還搞了一次歷代吉祥物展覽。在談起兩次個人收藏展時,他說:“通過辦展和觀賞,讓今人領略古人的智慧和工藝制作的精湛技藝;藏友與文物愛好者互相交流心得,收獲良多。但我們也不禁感慨,許多傳統老工藝業已消失或即將消失,找不到傳人,令人扼腕嘆息;通過舉辦展覽,我們希望全社會共同來愛護文物,傳統工藝文化要代代傳承下去,不要在我們這一代中斷了?!?/p>
“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教科書’,更是能培養當地人文化底蘊的搖籃?!蓖跏懒琳f,“希望我們的博物館能提升市民的文物鑒賞水平,培養他們的收藏愛好,傳承歷史文化,并提升我市的旅游形象,成為展示閩北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蓖跏懒翆τ浾哒雇f:“2016年,南平市博物館還將引進北京景泰藍展覽、故宮藏品展、南京精品文物展。每年‘請進來’三四次、‘走出去’三四次,再加上本地收藏展三四次;這樣基本做到每兩個月甚至每個月舉辦一次展覽,滿足群眾觀賞文物的精神需求?!?/p>
延伸閱讀
博物館:大開放才有大文化
□付小為
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90年院慶,故宮推出的一系列文化盛宴也達到了高潮。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場隆重的院慶,更大程度上,它是作為文化機構的故宮博物院轉型探索的一部分。
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現在的展覽不僅僅是把家底拿出來曬一曬那么簡單,展覽之外的二次乃至多次傳播更為重要。故宮逐步意識到必須多條腿走路。最開始是完善參觀服務,從購票環節到休息座椅配置等方面,一點點細節性補充。后來意識到與故宮文化的接觸未必只有親臨故宮來實現,就有了網絡、社交平臺上的藏品介紹、網上展覽等,故宮還計劃用3年時間,初步搭建起各種數據資源聯動,增進交流的“數字社區服務”。
過去我們說談文化,總喜歡給文化分類,雅的、俗的、精英的、大眾的,對應地,也有不同欣賞層次的受眾,不僅圈子間有隔閡,一些有代表性的藏品或作品還深居閨院。品讀文化,不啻為一次跋山涉水的朝圣。尤其對于門外漢,即便可資參觀的去處足夠豐富,如果得不到專業人士的幫助,不過是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要么是對外公開的文化品類有限,要么是文化解讀不充分,形成無形的文化門檻,讓不同人隔絕在彼此的文化圈之中,這樣的狀態,并不利于文化自身的發展、傳播,進而擴大影響力。
必須打破一個觀念,文化并不束于高閣。許多國外的博物館、美術館,不過是普通生活場景的一部分,固然是回溯歷史、藝術欣賞的場地,也是生活休閑的選項,大部分館所,更以學生免費的方式鼓勵更多人參與到這場文化盛宴中。而這種普遍的公眾開放性,本質上是讓文化進入所有人的生活,因為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對于文化本身來說,最廣泛的受眾,意味著更多的解讀,更多的討論,更多創造力的碰撞,這些其實也讓文化得以拓展得更深遠,走得更長。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