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起來
延伸閱讀
博物館:大開放才有大文化
□付小為
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90年院慶,故宮推出的一系列文化盛宴也達到了高潮。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場隆重的院慶,更大程度上,它是作為文化機構的故宮博物院轉型探索的一部分。
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現在的展覽不僅僅是把家底拿出來曬一曬那么簡單,展覽之外的二次乃至多次傳播更為重要。故宮逐步意識到必須多條腿走路。最開始是完善參觀服務,從購票環節到休息座椅配置等方面,一點點細節性補充。后來意識到與故宮文化的接觸未必只有親臨故宮來實現,就有了網絡、社交平臺上的藏品介紹、網上展覽等,故宮還計劃用3年時間,初步搭建起各種數據資源聯動,增進交流的“數字社區服務”。
過去我們說談文化,總喜歡給文化分類,雅的、俗的、精英的、大眾的,對應地,也有不同欣賞層次的受眾,不僅圈子間有隔閡,一些有代表性的藏品或作品還深居閨院。品讀文化,不啻為一次跋山涉水的朝圣。尤其對于門外漢,即便可資參觀的去處足夠豐富,如果得不到專業人士的幫助,不過是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要么是對外公開的文化品類有限,要么是文化解讀不充分,形成無形的文化門檻,讓不同人隔絕在彼此的文化圈之中,這樣的狀態,并不利于文化自身的發展、傳播,進而擴大影響力。
必須打破一個觀念,文化并不束于高閣。許多國外的博物館、美術館,不過是普通生活場景的一部分,固然是回溯歷史、藝術欣賞的場地,也是生活休閑的選項,大部分館所,更以學生免費的方式鼓勵更多人參與到這場文化盛宴中。而這種普遍的公眾開放性,本質上是讓文化進入所有人的生活,因為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對于文化本身來說,最廣泛的受眾,意味著更多的解讀,更多的討論,更多創造力的碰撞,這些其實也讓文化得以拓展得更深遠,走得更長。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